皋兰:村里走来“第一书记”
初冬时节,走进皋兰县的一个个农村,平整蜿蜒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新建的文化大院里舞姿红火、笑语连连;翻修一新的为民服务代办室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再为农耕而忙碌的人们似乎更加悠闲自得,乡亲们都在感受着县委选派“第一书记”带来的欢欣和希冀。
今年上半年,皋兰县从县直部门、单位和各乡镇选派57名优秀年轻干部,陆续奔赴辖区内57个行政村挂职“第一书记”,要求每周至少一次到村开展工作,重点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民服务代办等“五项长效机制”,指导、帮助基层抓党建、跑项目、促扶贫,变以往走马观花的“忙下乡”为踏踏实实的“乡下忙”。
张玉庆是石洞镇魏家庄村的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对他来说可谓是游刃有余。他不是魏家庄村的村民,可村里群众的“大事小事”统统装在他的心里。
见到张玉庆时,他正在新建的文化大院里帮村民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手续,穿着朴素的他和村民围坐在一起,操着一口地道的“皋兰话”,一副“乡里乡气”的模样。
“小张这‘第一书记’干得扎实,你看,修路补渠、建文化大院,哪家有婚丧嫁娶、盖新房等事儿,他跑前跑后张罗着。再说,养老保险、‘两减一补’这些我们还没吃透的好政策,在他的操心下村民们都享受上了”。村民们如数家珍般地捋着“第一书记”所办的件件实事。
翻开小张的日记,全是思考和收获:《关于魏家庄村集体土地征收问题的思考》、《魏家庄村“双联”活动的体会》、《魏家庄村低保户基本情况调研有感》……就连手机记事薄里,也存的是村里项目上的事,还有邻里家长里短的事。
“村里办事的村民比较多,事儿也杂,你不一一记下来就会耽搁群众的大事。”每天,张玉庆就这样把群众的事“芝麻当西瓜”,早晚搁在心里。
地处县城结合部的石洞镇魏家庄村,土地可谓寸土寸金。以前没有一处像样的文化广场,老人们只好三五成群沿街摆个棋摊,妇道人家闲时去马路上扭秧歌、跳跳舞。村民们文化生活单调,安全成了村里的一大隐患,张玉庆和村干部们跑上跑下,争取资金60多万元,建起了200多平米的文化大院。此外,他还会同村“两委”一班人争取专项资金,对村内4公里支干道路进行红砖硬化;改建村内老化破损渠道200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反映的“行路难”、“灌溉难”等一个个难题。
像张玉庆这样奔波在农家院落的“第一书记”,在皋兰还有好多。
在水阜镇砂岗村三社村民杨庆禄家里,一张干部“连心卡”上,印有“第一书记”王树林的名字、单位和电话,前些日子,她在走访村里困难户时专门送来的。“一个小姑娘家,帮了我的大忙!”说起“第一书记”王树林,老人家甚是感激。
原来,十多年前,杨大爷和老伴的儿子出了车祸,儿媳妇也改嫁了,老俩口一口“面糊糊”,一个“洋芋蛋蛋”的拉扯两个孙女长大,日子过得艰难。今年秋天,孙女杨香、杨燕相继步入高中,姐妹俩两千多元的学费让杨庆禄老人直犯愁肠。思来想去,他拨通了“第一书记”王树林的求助电话。
后来,王树林赶到了杨庆禄家,白天详细了解情况,晚上加班撰写申报贫困材料,凡是能想到的部门和单位她都一个不落地跑了个遍。开学了,皋兰一中免去了杨香、杨燕两姐妹的学费,县机关工委给予了800元的助学补助,团县委解决了2000元的困难学生补贴……
皋兰选派“第一书记”下村,一为锻炼年轻干部快成长,二为“零距离”服务群众无间隙。对此,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的“第一书记”张元先深有感触:“很感动!感觉自己也没帮上啥大忙,每次一进村民的门,凡是家里好吃的东西就往你手里递,特别亲切。”
“第一书记”下到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费心。皋兰县将“第一书记”所在村的联扶单位,作为派出干部的“本家”,和村结成帮扶对子,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县委组织部门作为派出干部的“娘家”,及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第一书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