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五张牌”打出农业新天地

18.12.2014  14:10

    2014年的尾声已近,作为农业县的皋兰,一年中如何紧跟中央一号文件步伐,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土地集约化利用,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实效?记者采访中发现,该县运用多个推力,走出了一条以“优、精、强、特、高”五张牌为特点,促使传统农业快步向现代农业蜕变,提高农民收入的“化蝶”之路。

        “五万七千”打造两翼产业带

        “以前我们种小麦、包谷,到年底落不下几个钱,现在改种菜、瓜等经济作物,收入翻了几番。”皋兰县水阜乡长川村一村民对记者说。

        “一车不如一麻袋,一麻袋不如一筐子。”这是长川人的共识。之前的长川,主要种植小麦,后来又种玉米,亩收入达到千八百元,但和现在种菜收入相比则差了一大截。近两年在政府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路上,长川家家户户都种高原夏菜,每亩地保底收入也有5000元。高原夏菜成了该村主导产业。而该村也成为皋兰县“五万七千”一体两翼产业带上的主导村之一。

        据介绍,“五万七千”即已建成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五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5.28万亩,建立7个千亩设施示范区,培育主导产业村40个。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6.0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1.9%,粮经比例调整为40比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37元。“五万七千”已成为皋兰建设现代农业“主力军”,特别是以什川为“头兵”,精耕细作的设施农业已成皋兰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除了每年按照每村10万的标准专门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的专项资金外,今年县财政还落实建设资金428.5万元继续加快推进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新增以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1600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3万亩,实现了“户均一亩万元田”目标。

        特色品牌成农民增收“传家宝

        皋兰特产有五宝,软儿梨、富硒旱砂西瓜、白兰瓜、红砂洋芋、和尚头。昔日,这些传统“宝贝”虽名气大,有些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化理念提升传统农业,在农产品加工、储运和品牌上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是皋兰县使出的一把重要“杀手锏”。

        “放平时一个软儿梨(冻梨)也就卖几毛钱,真空包装后打‘时间差’销售,能卖到30多元钱。”皋兰县农牧局副局长王朝军说。如今,通过网店,淘宝、微信订阅号等电子商务平台,皋兰软儿梨、富硒旱砂西瓜、白兰瓜、和尚头面这五大“名优产品”已穿越时空,远销广州、深圳、云南丽江及全国各地,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花旦”。

        “一斤韭黄十几元,一亩地的韭黄抵得上3亩地的西甜瓜。”正在地里侍弄韭黄的黑石川乡红柳村村民魏永山说。什么效益高什么来钱快种什么。这是皋兰群众与政府层面与时俱进的共同理念。也是皋兰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与时俱进,“迎娶”外来品牌助农增收的新手笔。今年皋兰集中整合农业、扶贫和县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在全县3个乡镇引导扶持农户种植1500亩高架大棚设施韭黄,积极打造建设大棚韭黄产业示范基地。由于马滩等地开发不再种植韭黄,兰州市场上韭黄的缺口大。皋兰此时建设韭黄基地,不但可以加快农民增收,还能让兰州韭黄这一百年蔬菜品牌“出城入园”浴火重生,再现往昔辉煌。

        新科技写就农业发展新注脚

        以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是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五大“亮点”之一。在皋兰,双杆四膜高架大棚等科技含量强的新技术为这一亮点写下了鲜活注脚。

        目前,作为高效农业发展中的一大创新,皋兰正在积极申请双杆四膜新技术专利。同时在去年300亩的基础上连片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提高土地生产潜能。而在皋兰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10%用于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等科技兴农战略的保驾护航下,双杆四膜、三膜一砂、瓜菜套种、新品种嫁接、无土栽培、种养殖沼气循环利用等新技术已成为皋兰开启农民增收之门的“金钥匙”。

        无论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建设、还是现代化理念对本土特产的包装重塑,百年蔬菜品牌的“出城入园”,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每一次的“排兵布阵”,皋兰都精心谋划,通篇布局。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让农民早日致富奔小康。如今这个目标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