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农村公路架起致富“金桥”
收获,冬天品尝。年终岁尾,驱车行走在被乡亲们称为“致富路”、“产业路”、“幸福路”的农村公路,一条条都是那么宽敞干净,一辆辆“三马子”欢快地奔跑着……皋兰县今年新修的一条条农村公路,在连接着城乡村镇村落的同时,也真正架起了农民致富的“金桥”。
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农村公路
“乡亲们盼这条路畅通,都盼了十几年了!”皋兰县黑石川乡石青村村委会主任邓有顺,望着将要贯通的石(青)甘(露池)公路,感慨万分。村里的老汉娃娃大姑娘小媳妇们,看上去也一个个的欢欣鼓舞,那热闹劲儿就像过年似的。
如今,在皋兰,农村公路联网升级的一个个项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石(青)甘(露池)公路就位列其中。
偏远、贫困、落后,几乎是皋兰县黑石川乡石青村的“代名词”。“汽车跳,石青到”,是村里行路难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农村公路的磕磕绊绊真让村民们吃足了苦头,也让这块偏远的土地一直都无法摆脱贫穷的困境。
路不通,致富的路儿就没有门道。以种植小麦、胡麻和大豆等蔬菜为主的石青村,很多时候就算丰产,也不一定丰收。“外面进来收购的批发商少,价格就上不去,就算产量上去了,也值不了几个钱。”邓有顺说,石青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的畅通。
石甘公路的全线贯通,使偏远的石青村就近和兰州新区实现了无缝对接,平整的水泥路把原来石青到兰州新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下子就缩短到了二十几分钟,商贩们的货车也陆陆续续开到了田间地头。
一条农村公路,就此打通了乡亲们致富路上的“肠梗阻”。一位村民说:“现在出门、拉东西方便得很;种个菜、养个羊,再也不用担心运不出去了,好处还很多哩!”石青村的村干部们,正谋划着下年如何调整种植结构的大事小事。这个封闭、偏远、贫穷的山村,展现出的前景是一片生机和希冀……
石青村的变化只是皋兰县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据皋兰县公路局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自十年前全县第一条通村公路开工建设,到如今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畅通率100%的县。截止目前,辖区已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4条,公路里程达到1208.4公里,自然村畅通率75%。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打开资金缺口“瓶颈”
皋兰县是典型的农业县,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先畅通农村道路这条“气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才能“顺畅呼吸”。
为此,皋兰县每年都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的民生项目实事办理中,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交通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划片管理、责任到人,形成了全县上下心往路上想、钱往路上投的良好局面。
然而,已率先取得全省“村村通”畅通率100%“成绩单”的皋兰,在争取省市资金时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为此,皋兰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省市部门争取一点,地方财政配套一点,群众一事一议筹措一点,包村部门帮扶一点。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成了打开皋兰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瓶颈”的“金钥匙”。
短短三年,皋兰县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5亿元,今年更是超过了1个亿,再次成为辖区农村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这其中,近四成的投资来源于县级财政配套。一个只有11万农村人口的小县,能拿出这么多的投资新建农村公路,堪称“大手笔”。
为确保工程质量,皋兰县公路局打破以往设计、监理“亲力亲为”的工作局面,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设计,大中型项目进行社会公开招标、合同承包;引入社会监理机制跟踪监督,大大提高了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真正把“民心工程”建成了“放心工程”。
修路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定
皋兰县的“村村通”,目前已经跳出了行政村的概念,现在的“村村通”实际上是农村公路通到自然村。在此过程中,民力为主、民意为上,是辖区实施通“乡路升级、通村路联网、自然村通达”这一目标的基本理念。
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立项过程中,皋兰县公路局一方面针对“哪些路必须要修、哪些路要先修”的疑问,组织全县范围内的调研走访,按照项目的必要性和缓急轻重对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进行排序,确保“好钢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把“修不修、修什么样的路、怎样修”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议、自己定,由“为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一时间,契合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项务实做法,点燃了群众修路的激情,也激发了群众自愿护路的热情。
在皋兰县九合镇李家沟村,村民麻玉霞从自家提来了清洌洌的自来水,给铺好的水泥路面上花花地洒了一层。“这么光亮、这么平整的路,在我们这儿那可是头一回,说啥也要管好护好呢!”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条条路都修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怎会不欢迎、不支持呢?如今在皋兰县,公路修到哪里,产业结构就调整到哪里,群众致富门路就铺到哪里。一条条致富路的延伸,从此打通了农民群众致富路上的“最后一公里”,也引领着辖区9万农民“小康梦”、“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