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为微型企业发展加油助力
“自己做生意,政府还给补贴,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魏海伟是皋兰一家餐饮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说,自己的小店刚刚试营业,政府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就到账了。钱虽然不多,但对于初创微型企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今年以来,皋兰县用政策红利积极为微型企业发展添油助力,促使微型企业在和谐环境里快速成长。
“3个20万”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从“出生”到“成长”,微型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融资难,是盘踞在微型企业家们头顶最沉重的一座大山。
“要没有政府帮忙给咱联系贷款,也就没有我家的养殖场。”家住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的村民魏至禄,一直在脑海里酝酿着要创办一家属于个人的养殖场,可贷款难每每又让他不能如愿。因缺少房、车等“硬资产”抵押物,银行一直不肯放贷。“最困难的时候连饲料都买不起,眼看着几十只羊都饿瘦了。”去年9月,在皋兰县工信局的协调下,他很快便得到了县小额担保贷款公司的担保,从银行贷到了1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魏至禄只是皋兰县采取“3个20万”扶持微型企业政策后的受益者之一。“3个20万”就是在企业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5万元后,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总计20万元;达到一定条件后企业可享受累计不超过20万元的税收奖励和不超过20万元的银行贷款支持。通过这种“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用政策红利破解了微型企业“贷款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扶持微型企业395余户,发放财政资金补助1975多万元,协调县担保公司,为42家微型企业担保贷款539万元。
“扶上马”助推企业健康成长
皋兰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总经理魏永波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然而,对于农业合作社这一新兴市场主体,很多外来企业都好像戴着“有色眼镜”另眼相看。魏永波坦言:“就是因为我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以才丧失了很多和其它企业合作的机会。”为了避免再次“错失良机”,在县工信局的帮助下,魏永波才鼓起勇气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公司在成立之初,也和众多初创微型企业一样,遇到了政策盲点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县上主管部门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帮助企业落实了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如今,渐渐步入正轨的企业已通过网络平台将什川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从此开始让周边千余名农户家家受益。
“让众多微型企业成功落地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后期的指导和服务。一句话,就是要扶上马、送一程。”皋兰县工信局一负责人说。
在为企业“帮扶解困”的同时,皋兰县还充分发挥政策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的“导向仪”作用,积极引导能容纳更多人就业的三产企业,特别是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信息科技类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全县新增微企业中,三产企业占到了50%以上,电子商务、物流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保姆式”服务新增企业395户
机器轰鸣、运输车辆穿梭奔忙……寒风萧萧的严冬,皋兰县一建材生产厂家仍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一年前,35岁的肖宏东带着跑运输“拉活”攒的积蓄,回到了家乡皋兰县黑石川乡新地村,他想用这些钱办个建材厂。然而,在建设用地“寸金寸土”的今天,找块儿厂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为了解决肖宏东的“难心事儿”,皋兰县相关部门主动上门相助。
不久,土地使用的相关手续就办了下来。短短一个月,企业场地也很快实现了水、电、路的“三通”。“要不是政府帮忙,说不定场地报批手续企业还拿不到手。”肖宏东说。目前,公司已正式投产,带动了周边50多位农民就近就业。
微企业成长中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落地难、缺乏办公场地、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不到位、创业经验不足等方面。为此,皋兰县对微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和上门指导,进行“保姆式”、“跟踪式”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解难题。对用地用水用电等创业难题,协同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确保企业迅速落地生根。形成了“人人搞经济、家家上项目、户户奔小康”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县新增的微型企业已达395户。 记者董永前特约记者王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