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山丹:从干旱缺水的“贫困乡”到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

29.01.2015  10:24

  -何天新

  山丹县东乐镇山羊堡村村民王风云,十几年前在从我省定西贫困山区举家搬迁至此,如今成了当地实力雄厚的养羊专业户;十里堡村民龚东文,过去只是个小打小闹的养殖户,现在是拥有汽车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老板;还有小寨村村民张宏昌,以前只是个普通农民,现在是全镇的种植大户,流转土地近500亩……

  现如今,像这样的事例在东乐镇不胜枚举,一大批曾经收入微薄的贫困群众纷纷改头换面,成了收入颇丰的“致富明星”。

  种植养殖富农家

  该镇西屯村近年来强劲崛起,特别是全村人均纯收入逐年攀升,如今在全镇名列前茅。说起其中的秘诀,村党支部书记黄廷海快人快语:“养殖业是咱村能够实现赶超进位的关键,也是大伙增收致富的‘法宝’。它不仅让百姓的收入大幅提高,一些规模养殖户还买了车,买了房。”记者发现,这个不到650户群众的村里,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养殖业,养殖暖棚和设施农业大棚更是超过了100座。

  来到城西村,记者又看到了另一番“风景”。这里,日光温室是推动群众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该村群众通过种植红提葡萄,连年实现纯收入过万元。

  每一个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蝶变”的成功典型,要么属于靠发展暖棚养殖业“火”起来的“养殖派”,要么属于靠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富起来的“种植派”。而在他们看来,能够创业成功,全靠政府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生荣说,创业要成功,选择正确方向至关重要。10多年前,他像个无头苍蝇,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可最终一事无成。发展暖棚养殖业是后来镇上领导给出的建议,起初他还抱着“试一试或许能成功”的心态,可没想到,这条路还真是一条成功之路。红提葡萄种植大户党生荣说:“以前人们不论是打工、淘金还是跑运输,都是自己干,不仅没有计划,还得自己承担风险。自从走上温室种植这条路以后,政府提供了‘保姆式’服务,这才是能够成功的决定因素。”

  政府为民解难题

  在西屯村设施农业园区,黄廷海看着红提葡萄园区,想起了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

  “当年为了建这座园区,政府做了太多的工作,也克服了太多的困难。”黄廷海说,建温室需要有土地,尤其是规模化建设日光温室园区,需要的土地成百上千亩,这些土地从何而来?是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引导,以土地流转等方式腾出了大片土地。建温室需要有资金,群众资金不足怎么办?政府又给予建棚补助,为百姓承担了部分资金负担。温室建成后种什么作物合适?种苗从哪里来?定植苗木的资金又从哪里来?这些群众头疼的问题,政府又全部包揽了下来——不仅调来了高质量的苗木,还免费发放给种植户。经营日光温室是个技术活,政府又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种植户到外地考察学习、选派农业技术骨干驻村工作等多种方式,解决了技术问题。农产品怎么销售?政府又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企业+基地+农户”产业链等多种途径,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此外,园区内通电、通水、通路必不可少,这些问题全都是政府无偿解决的。

  “一个个难题都是拦路虎,若是没有政府铺路,咱们不论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还是发展暖棚养殖业,根本不可能。”黄廷海的一句话说出了所有“养殖派”和“种植派”共同的心声。

  惠农贷款助发展

  龚东文的创业之路可不容易。起初,他发展暖棚养殖业只是小打小闹,效益不怎么好,自从建起养殖小区以后,效益才日渐凸显。因此,这几年他总结了一条创业经验:“要想使暖棚养殖业效益大幅提升,扩大规模是一条好路子。”

  然而,扩大规模可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这需要有大量的资金。记者了解到,为了破解群众发展设施农牧业的资金瓶颈,鼓励和引导群众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设施农牧业,近年来该镇积极争取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贷款、“双业”贷款,成为群众扩大种养规模的“助推器”。

  龚东文告诉记者,当初在建养殖小区时,政府为他发放了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万元、补助资金13万元,畜牧业贷款20万元;记者了解到,所有“致富明星”都和龚东文一样,在发展道路上得到过政府的惠农贷款支持。

  至目前,全镇共办理存款业务1亿元、贷款1.5亿元,其中贷款业务中支农小额信用贷款400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1.1亿元,惠及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养殖户600户、种植户400户、农户13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