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智慧】徽县:小松子成脱贫增收大产业

01.12.2020  09:09

  采访张武的那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过了伏家镇热闹的集市,一进入江洛镇境内,风和阳光也好像由先前的“酒味”,突然转换成了舌尖上“松子的香醇”。使国道两旁的行道树也变成了一棵棵苍松,引领着我们向下寨村电商扶贫服务点驶去。   

  下寨村的电商扶贫服务点,建在离村子中心不远的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内。我们在厂区大门口下了车,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张喜武,和下寨村的村支书李永奇已在院子内等候着我们。张喜武偏高个头,皮肤微黑,穿藏蓝色T恤,他和李永奇书记一同,把我们热情地迎进了电商扶贫服务点,张喜武端着盘子给我们每个人手里抓了一把松子,透过这小小的果实,我们仿佛也看见了张喜武松柏一样的扶贫精神。   

  张喜武是吉林省梅河口人,2003年,他第一次来到徽县,为家乡的一家干货加工厂收购松子。一来到徽县,这里的青山绿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所以,他家乡的那家干货加工厂,在陇南的第一个收购点就建在了徽县。自这年起,几乎每年的7月中旬,他都会来到徽县。然后从徽县开始,在陇南的9个县逐个去收购松子。从2003年到2010年的7年时间里,他几乎把陇南踏了个遍。       

  在这7年中,也曾有一个黑龙江的朋友,多次建议张喜武去陇南市所在地的武都区去发展,因为武都是张喜武收购松子数量最多的一个地方。但在徽县设下收购点的7年中,张喜武觉得,徽县不但气候适宜、植被好,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徽县县委、政府在对外来客商的支持上,有力度、信誉好。他最终还是把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址,选在了素有“甘肃交通咽喉要道”的徽县江洛镇的下寨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在徽县办果仁加工厂的决心一下,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便是征地。征地工作一开始,就得到了江洛镇党委、政府和下寨村村支书李永奇的支持。但是厂地征好后,土地使用证却迟迟办理不下来,办厂的时间只得往后拖。这给信心满满,正准备撸起袖子干一番事业的张喜武,确实带来了一些困惑。县上一位主要领导知道了张喜武心中的焦虑后,率先从中作了协调,建厂的事才一步步进入了实施阶段。但是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之初面对的不单单是刚刚起步的那些艰难,更主要的还有办厂资金等一系列的难题,像拦路虎一样等着张喜武去面对。            这时候,在张喜武的人生中,还有两句俗语得到了验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曾经是张喜武合作者的李永奇,带头把之前开矿所积累的资金作为股金,投到了张喜武的建厂资金中,又一次成了张喜武新的合作伙伴。从2011年5月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筹建,到同年8月中旬的竣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建厂期间,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张喜武在外跑材料,购买加工松子的机器;李永奇和另一个股东陈永庆,亲自参与垒墙、和水泥。厂子建成,正赶上了松子成熟的季节,然而,资金却都投进了厂房的建设中,订货又成了遇到的新问题。     

  为了拉货源,张喜武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让利销售,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进货商的支持。就这样,以薄利多销为切入口,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开门红”。仅仅三年时间,由最初的吉林省梅河口的市场,又拓展到在兰州、西安、成都、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也有了市场,而且这些市场也越来越稳定。随着销售量的持续增加,生产规模由以前的季节化,变成了一年四季的天天生产,尤其是公司的利润,已由2015年之前的基本持平,到2015年之后的稳步上升。

  说到这里,张喜武的表情变得格外轻松,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道:“2015年算得上是“顺合”的转折点,也是里程碑,纯利润达到了200多万,以后的三年中,利润呈现出阶梯式的上升,仅去年,纯利润已达到400多万,比2015年的利润翻了一翻。也为他投身精准扶贫道路,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2018年江洛镇12个村“123带动百千万”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到“顺合”,为12个村没有脱贫的178户贫困户,每户均配股10000元,还为入股的村集体每村配股9.5万元。2018年的春节前,“顺合”给入股的贫困户和村集体,一次性分给47.56万元的红利,使178户贫困户充盈了钱袋子,还度过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春节。       

  听到这里,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178户贫困户过大年的喜庆场面——那丰盛的饭桌上,除了用“青泥黑猪肉”做的特色传统菜肴“九碗三行子”之外,招待客人的少不了味道醇香的开口松子。因为就是小小的松子,使他们由普通村民变成了过上红火日子的股东。现在张喜武来徽县已经13年了,全家都落户到了徽县,徽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乡。他最欣慰的事,就是附近的村民来“合顺”打工,让村民能够挣到钱,提高生活水平;供得起子女上学,给儿子盖新房子、娶媳妇。他和几个股东,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让附近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2017年,他和两个股东商量,依托县上的电商扶贫项目,建成了江洛镇下寨村电商扶贫服务点。为得是让松子和陇南的各种土特产大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进一步增加附近的村民的收入。现在,下寨村电商扶贫服务点,在顺合果仁加工有限公司的经营下,已成为陇南市内最大的电商供货点。我看着货架上摆得整整齐齐、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思绪仿佛跟着眼前的这些开口松子、山核桃、老巢蜜、黑木耳,搭上了电子商务的扶贫快车,成了安抚乡愁的美味,摆上了都市千家万户的餐桌。           

  我欣慰地停下手中的笔,让他说说通过企业扶贫改善了贫困面貌过上好日子的典型事例。坐在张喜武身边的李永奇接过话茬,告诉我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他说,下寨村有个叫王小元的贫困户,在厂里干了四年就收入了十几万元,家里不但盖起了新房子,还在江洛镇异地搬迁住进了小区,给儿子买了一套结婚的新房。还有一个沿川村的贫困户张吉换,因为人实诚、干活能吃苦,在“顺合”已经干了三年,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李永奇说到这里,张喜武又补充说,像王小元和张吉换这样的职工,厂里除了发给工资,还给他们适当的奖励。从这些细枝末节上,我又看出张喜武和他的顺合果仁加工有限公司,真正把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         

  最后,当我问起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今后的打算时,张喜武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地说,他打算依托干果市场再建个新厂,厂址早已选好,就在江洛镇上坝村滨河路的最北端。新厂建好后,准备进行干果精加工、库存加工好的成品。旧厂用来粗加工。另外,还打算企业自己给企业供货,降低货源成本。今年,已经在下寨村种植10亩“晋葵3号”葵花,如果产量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厂里就准备给下寨的农户提供种子,然后再从农户手里收购葵花籽,让农户再多挣些钱,生活水平再上个台阶。明年,还打算再种一个白瓜子的品种,争取一年上一个新品种,把这个甘肃最大的干果加工企业,做成在西北五省都能叫得响的大企业,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让附近的村民都能依托企业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落在张喜武背后那一排货架上的土特产上,犹如把下寨村电商扶贫服务点辉映成了金色的蓝图。在这幅蓝图里,我对张喜武的采访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喜武把我们一直送到了厂区的大门口,站在阳光中的张喜武,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树。在这棵松树的身后,是下寨村电商扶贫服务点,和被阳光镀了一层金光的厂房。我想,从这里乘上电子商务快车的每一粒松子里,也许都有一棵行走的松树。因为在下寨村,松树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精准扶贫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