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结束 甘肃文艺界悼念杨绛先生(图)

26.05.2016  09:37

   原标题:一个时代的结束

   甘肃文艺界悼念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去世了,“我们仨”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团圆。有的人在介绍杨绛先生时,特意注明她是钱钟书先生夫人。实则完全无此必要。杨绛先生本身便是一个可以不借助任何他人名号卓然立世的先生,她的翻译作品,她的自著的作品,虽身为女子,却可无愧于先生名号。

  我读过杨绛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让我知道在遥远的西班牙还有这么一个可亲可敬可怜可笑的文学人物。而在她自己的创作中,《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等,让我懂得了,当代人同样可以将汉语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

  杨绛先生集学者、作家、翻译家、剧作家诸种名号于一身,所有这些成就的是她的外在形象,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后来者所复制,难以被复制的也许是她内在的气质。华贵而自然,优雅而从容,行动的古典,思想的现代,芳菲华章时敛容修身,人活百岁时慨然问道,而这正是难以复制的杨绛先生。

  风华随着风华去,悼念杨绛先生。

  ——马步升(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杨绛先生走了。此刻,想起她时,心中只有平静。这样一个人以平静对待世界,世界也不得不给予她平静,她以平静战胜了一切,战胜了生命历程中的灾难,战胜了是非曲直的纠缠,她甚至在平静之中超越自我,超越了时代。

  或许,她的一切早在她年轻时候,在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的时候就已奠基成形了。从早年她和钱先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她那个时候就已经在精神领域中确立了她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独立的知识分子的位置,是一个将精神传承看作高于一切的位置。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索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传承问题。在这个时代,当知识分子成为含混不清的一个概念时,当知识分子在世事摇摆中越来越成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杨绛先生,想到她在平静中的身影,想到她埋头于思想和写作中的独立姿态。可以想象,她当年是带着中国传统的那种孤绝的知识分子气质和钱先生一同走出国门的,他们以这种气质面向欧洲,面向世界。同时,他们在丰富自身的精神内质后又回到中国。做学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方式,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他们固守了他们从传统中传承下来的独立精神。然后,钱先生先她而去,女儿先她而去,世界只留下了她。但她以《我们仨》回答了世界,也回答了她自己。现在,她以平静的逝去回答了世界,完成了她自己。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她的一生说明了一切,只有独立,只有在风雨飘摇中坚守自由信念才能撑得起知识分子这个称号。

  愿杨绛先生走好!

  ——张存学(作家、甘肃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我们常常期盼人生能“长命百岁”,但杨绛先生活了105岁,她活过了平常人对生命的最高奢望,她活成了“神仙”,她的生命是长生不老的,她永远是我们头顶的一颗恒星,永远闪燿着不灭的光芒。

  作为“神仙”,她是一位经典的女神,集爱情的经典,人生的经典,作家的经典,学者的经典于一身。当我们不约而同地称她为“先生”时,她又不仅是女神,她是神仙中的“经典神仙”。

  愿天国里的杨老神仙,永远护佑文学的纯洁与美好!

  ——牛庆国(诗人、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日报社主任编辑)

  ●对于杨绛先生的离世,其实早已接受了。在她一百岁、一百零三岁的时候,我已慨叹她活得够久,够清醒了。我自叹活不了她那么长。同样是生命,我们何以没有她那样的光芒、寿命?而今她平静地离世了,但她未曾想,这平静却是人间世的不平静。

  在今天这样一个浮世里,在人人都以进步来谱写生命的时候,她是一个落伍者,一个后退者,一个隐居者。她有华美而不世的文字,那些已经够她傲立于世了,但她大概仍然不屑于用那样的姿态。于是,她最终以生命的姿态令人尊重。我们纪念她,已经不单单是对她个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道的颂扬。

  在我看来,她活得那么久,是与她以慈、俭、节制、隐退、清静、无为而无不为等这些德性相联系的。在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美德,尤其是道家的美德。当然也是天地自然的美德。

  如果生命也有守恒定律的话,我们应当相信,生命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而已。我们总是以有限的生命来体验无限,所以有悲伤,但我相信,对于杨绛先生,她定然是超越了其有限性的。所以,她早已融入永恒中了。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为寿。我想,她是真正长寿的人。

  ——徐兆寿(作家、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杨绛的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真正结束。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烂了,但还得说说。而这次说的,可能是真的。杨绛女士不仅仅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她更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学者。她是一位真正从民国走出来的大家闺秀,一位真正的具有现代意识,而又富有家学,中西兼通的文化人。她的作品,无论戏剧、小说,还是散文、翻译,都是极其安静、蕴藉、干净,洗练而自然,毫无尘俗气。晚年翻译《斐多》,深意存焉。当今读者读惯了咋咋呼呼、逞才使气、胡里花哨的所谓文章,对杨绛的文字,可能一下子很难进入。但这才是真正的文字,很多人搞了一辈子文学,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字。她曾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可惜,我们现在就缺这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的学者、作家了。

  ——杨光祖(作家、评论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杨绛先生的作品大多读过。最初是读钱钟书先生的书,钱先生在他的作品序言或者后记里总会提到杨先生。后来开始读杨先生。《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等等,包括她脍炙人口、被奉为经典的译作《堂吉诃德》。去年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我花了10个小时读完了《杂忆与杂写》。是杨先生的回忆录。杨先生的文字干净,像淡淡的茶汤,只有安静的读者才能找得到浓郁的回甘。有时候杨先生的风采让我想到古代典籍里的道士,静穆从容,深居远山,映照的是我们凡尘的浊气。杨绛先生是真正的智者,不争,不怒,不怨,不贪。她温婉从容,诗书气华,令那些挣扎于尘世的欲望中的文士羞愧。若文人有杨先生十一、百一之风骨,也会成为优雅的智者。我以真诚的情感,向杨先生表达一个普通读者的敬意。

  ——尔雅(作家、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副编审)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