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的“红色娘子军”:命运多舛令人叹息

25.08.2014  11:56

核心提示:但现实中的人物命运,却与艺术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文革”开始后,英雄的“娘子军”尤其是坐过牢的几位连排长,转眼成了“十恶不赦”的叛徒。当权的地方造反派没有找到冯增敏任何叛变的证据,只是根据逻辑推理:“你如果不叛变,国民党为何会释放你?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4年第08期,作者:毛剑杰,原题为:《真实版的“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20世纪前半期海南的特殊社会形态中。

2014年4月19日,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仙村,100岁的卢业香老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儿子翁祚雄紧攥着母亲的手,但终究没能挽留住最后那一丝余温……从此,世间再无红色娘子军。而在她们身上交织缠绕80多年的硝烟和温情、荣誉与毁谤,终于随她们步入历史的尘埃。

从“守望妇”到女战士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20世纪前半期海南的特殊社会形态中。

85年前的海南,是广东省辖下一个封闭而贫瘠的偏远海岛,仅有“若干副产物或特产物可盈余运销外洋”,经济凋敝,人们谋生艰难,于是也和闽粤民众那样,许多男性选择了下南洋谋生,也有部分人渡海去大陆。而妇女大多留在家中支撑家业、养老携幼。

异域他乡谋生谈何容易,因此,男人们往往一去经年,甚至十几年不归,即便偶尔回家,也犹如探亲之旅。这使得妇女们在家中犹如“守活寡”。那时的海南,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守望妇”。男人们还有遭遇不测而客死他乡的,这样的“守活寡”,就会变成真正的无望、绝望。原娘子军连排长王运梅,就是这样一位守望妇。1930年代初,王运梅新婚不久,她的丈夫便去了南洋,留下她一人在家守望。

当时海南社会中女性地位很低。海南方言叫男人“公爹”,叫女人“衣服”。在如此性别观念下,人们甚至认为“守活寡”是“美德”,如果女人要主动提出改嫁,就会遭到公婆的反对以及社会的非议。正如另一位娘子军女战士王先梅自述的,当时的女孩子都没有书读,七八岁就开始放牛,一般到15岁左右就都嫁人了。

连长庞琼花,4岁时便由父母包办与本县题榜村一李姓人家订婚。这样的包办婚姻普遍存在,称为“定命”。1927年冬,其兄庞隆香参加琼崖红军,庞琼花在胞兄影响下加入了少年先锋队。这年她才16岁,李家迫其过门成亲,她宁死不从,坚持参加红军。

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缺失,使得这些年轻妇女极度渴望生活的改变。正在此时,1930年4月,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和琼崖地委,发出了一张布告:“英雄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

布告发出后,短短一个月,就有七百多名妇女报名。1931年5月1日,经过筛选的一百多名妇女,在乐会第四区(今琼海市文市乡内园村)小学的操场上宣誓,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也就是红色娘子军宣告成立了。特务连连长为庞琼花,冯增敏、庞学莲、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的排长。全连103人,除两名庶务、挑夫和一名小号手是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

王运梅后来回忆说,顺利入伍后,部队给每人配备了一套军服,还都剪了短头发,周围人称她们为“红军哥”。“入伍时我知道这支队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没感觉害怕,只知道被枪打中了才会死,打不中就不会死。

她们接受了完全军事化的训练。直到70多年后,“阿婆精神好的时候会把拐杖当作步枪,敬礼、拿枪、托枪立正,一套动作下来看上去仍然十分标准”,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说。

500多天里的50场血战

女子军特务连由琼崖支队总部直接管辖,主要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等一些特殊任务。然而随着国共内战形势变化,她们很快投身到了战斗中: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文魁岭保卫战……

血与火的实践很快证明:这群女人不仅敢打,而且真能打。琼崖革命领导人冯白驹1968年曾回忆说:“有一次娘子军参加主力作战,打败敌军后,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女子军还占第一位。

这百多名女兵,在其存在的短短500多天里,竟与国民党军血战了50多场。在媒体的转述里,当年的卢业香曾是这样的形象:“搏斗中,卢业香一个矮身,敏捷地躲开一个端着刺刀刺来的敌兵,但左手中指却被戳断,鲜血直流!敌兵举刀再刺!危急时刻,卢业香掀起一把沙土蒙住敌兵的眼睛,继而死死咬住了敌兵的手。

卢业香还曾化装成农妇,孤身深入国民党军据点附近侦察,带回宝贵的情报;甚至还赤手空拳俘虏国民党的两名“民团”。部队化整为零后,她回到家中,这里森林茂密,尽管敌人经常搜捕,但机智的她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每次都让敌人扑了空。

但到1932年,随着国民党军加大围剿力度,“红色娘子军”连同中共领导下的整个琼崖支队,都面临生存环境急速恶化的问题。

也是在这个时候,发源于中央苏区的“肃反”“反AB团”,也波及了琼崖支队。从1932年春末起,女子军特务连除了撰写宣传标语等,还执行了一项看守“犯人”的特殊任务,这些“犯人”除了革命对象如地主、富农和当地官员外,大多是从红三团内部“肃反”出来的所谓“AB团”“社会民主党”和“托派”成员。

肃反”造成了琼崖支队重大人员伤亡,全县被错杀的不下600人。甚至“女子军特务连”原连长庞琼花也成了“肃反”对象,她被隔离审问并投入监狱,所幸她没有被枪毙,成为为数不多的“肃反”幸存者之一。

作为女人,特务连女兵们对“犯人”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据说她们是“边看守‘犯人’边流泪”。但这无法改变琼崖支队被恶性内耗严重削弱战斗力的现实。

1932年8月,陈济棠派国民党警卫旅陈汉光部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刚刚成立1年零3个月的女子特务连,奉命与红军一营在马鞍岭进行阻击,迎来了最为惨烈的一战。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特务连二班八名红军女战士与一个营的男性同胞,在此阻击多出他们总数近一倍的国民党正规军。史载,此战极为惨烈,红军方面打到弹尽粮绝后,退到山坡高地,用石头砸,用一切可以杀死敌人的方式作战。战斗结束后,8名女战士全部牺牲。

这是红色娘子军大规模战斗的终结。此后,国民党军继续调集大量兵力围剿,形势对琼崖红军越发不利。到1933年春,琼崖红军基本已被打散,而初建时有104人的红色娘子军,在牺牲19人又陆续失散部分人员后,也宣布中止活动,化整为零分散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