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上热搜的甘肃泾川,你知道成语“泾渭分明”吗?

20.11.2022  09:51

崆峒山属于陇山山脉六盘山上的一条支脉

  11月17日,2022赛季中国足协杯第2轮比赛中,中冠球队甘肃川文汇队爆冷淘汰中超劲旅北京国安队,晋级16强。亦如这个低调奢华的县级球队一样,甘肃泾川这座西北县城,低调背后是厚重的文化。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泾渭分明”就与流经泾川县的泾河有着紧密关系。

  “泾渭分明”说的是黄河支流渭河和泾河,这两条河流均流经甘肃,其中渭河还发源于定西渭源鸟鼠山,《山海经》中写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说的就是渭水源头。

渭河源头

  发源于宁夏六盘山麓的泾河,又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流经甘肃省的平凉、庆阳两市,其中泾川县因为泾河流过而得名,泾河是当地的母亲河,在泾河的滋养下泾川县文化厚重、物产丰富、气候温润,是陇上养生名城。

  最终泾河一路奔腾,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注入渭河而相汇,由于两河含沙量不同,形成了清水浊水同流一河,界限分明互不相融的自然奇观,从而产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泾渭分明”。

  泾河流过的泾川县

  虽然泾渭分明的景观交汇于关中平原,最终汇入黄河流向大海,但他们在广袤的甘肃大地上孕育,并成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其中泾以泾川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王母文化都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陇上旱码头平凉旅游的重要资源。

大云寺

  泾川县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中心”,这里的大云寺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光华四射、气势恢宏。尤其是舍利塔,高耸入云、金顶飞檐,端庄大气。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后三次出土佛骨舍利。构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

  还有,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2015年,泾川王母宫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回山上回屋里的磨崖浮雕

  高耸的王母宫被泾河、汭河拥抱,回山上回屋里的磨崖浮雕,传说是《山海经》里西王母的最原始的形象。始凿于北魏太和二年的王母宫石窟现存大小佛像200多尊,雕像、壁画精美绝伦。

南石窟寺

  泾川还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除了大云寺,始凿于北魏永平三年的南石窟寺与庆阳北石窟寺并称“陇上石窟双明珠”。以南石窟为中心,沿泾河两岸的石窟群、石窟龛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

  说完厚重的泾川文化,再来说说以泾河、渭河汇流得来的“泾渭分明”。

  追溯历史,在明朝冯梦龙的小说中,明确出现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

  那么,泾渭分明到底谁浊,谁清?

  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中说:“浊泾清渭何当分”。但是在宋代文豪苏东坡笔下,却有了“兖兖河渭浊”的提法,元代诗人曹伯启也有“泾清渭浊源何异”的疑虑。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下诏让地方官员勘察泾河与渭河源头,查验明白究竟孰清孰浊。

  完成乾隆诏令查巡泾河的官员叫平凉知府胡纪谟,清代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人。

  胡纪谟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泾河水清澈澄净,即使到了下游,也依然纯净如初。

大云寺博物馆

  不过对于渭河、泾河谁浊谁清的讨论依旧没有结束。其实,决定一条河流是清是浊的关键,是这条河流所流经地区的植被状况与生态情况。

  据大数据监测显示,泾河每年7月至9月为洪汛期,12月至第二年2月为枯水期。泾河含沙量从5月开始逐渐增加,8月达到最高值,9月开始有规律递减,每年输沙量约2.84亿吨。中上游汛期降雨时,泥沙量增大,就比渭河水显得浑浊。不是汛期的时候,比渭河泥沙量小,泾河水就比渭河水要清澈得多。所以,一场暴雨过后泾河浊浪滔天。数天之后,河水恢复平静又清澈澄静。

王母宫雕塑

  其实在泾渭分明这一现象背后,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两条河流周边的植被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环保问题,以及季节性洪水期等多重因素。 

  不同时日、不同境况,也会看到不同的奇妙景象,这也许是最真实的“泾渭分明”。 (本网记者  宋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