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毕业照 有志于学何惧“一个人的寂寞”
资料图
“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近日,北京大学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舆论关注,主人公为古生物专业2016届毕业生安永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自己选此专业始于初心。
古生物学确属“冷门”专业,只有一人毕业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不少人对此报以唏嘘感慨,直言看不懂、难理解,却真实反映出当前社会对高校专业评判的某种误区,那就是陷于了非好即坏的二元逻辑。似乎只有市场认可度高的所谓“热门”专业才有学习价值;而那些不好找工作,不符合就业导向的就是“弃之敝帚”。所以,一旦有人择“冷业”而就,就会觉得怪怪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选择专业的年轻人来说,判断一个专业合适不合适,关键要看自己有没有兴趣,能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任何专业,热闹也好,寂寞也罢,只要学生有兴趣,就能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否则,就算挤入热门,也会渐觉枯燥乏味,极有可能在困顿和纠结中蹉跎岁月。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多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大学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可见,但凡在一个领域做出卓越成就者,皆因兴趣使然。没有这个“1”,其他都是空中楼阁。
不可否认,当下我们的社会在专业评判上,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媒体屡屡发布“十大热门专业”“薪酬最高的十大专业”等等,无形之中加剧着社会浮躁之气。很多家长也是盲目攀比,恨不得将每个专业未来能赚的薪酬都折成现值好仔细比对,将孩子的兴趣值弃之不顾。种种外部约束条件下,很多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坚持初心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且不说,所谓的热门专业只是相对一时的社会需求而言,不排除毕业之后热门变冷门。更何况,没有兴趣的助跑,没有梦想的激励,只剩“为稻粱谋”的投资策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学到本专业的真谛。
有学者曾言:好好培养下一代人的兴趣,适当的导引,适度的压力,较有耐性地等其成熟,我们会有机会收获特别有主动性、自觉性的新时代主人翁。当我们的社会不再功利评判,家长们不再只唯“钱”景,每个孩子都能“为心之所向”选“自己的菜”,这样的图景值得期待。(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