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典型的新经验 白银会宁县红堡子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14.07.2014  09:43

  原标题:【德润陇原】

  老典型的新经验——会宁县红堡子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记者 马瑜 李保荣

  位于会宁县北端的郭城驿镇红堡子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陇中小村,78年前这里因一段红色历史而名扬天下,北上红军抵达这里时,当地群众开门迎红军、捐粮送红军,为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勇做贡献,成为支援红军的模范村……

  78年后,这个与红军结缘、并因红军改名的红色村庄,秉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以勤俭孝和善行义举为核心,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和谐村”。红堡子村经验不仅在全县的284个村全面推广,还得到全国及省上的高度关注,2011年红堡子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今年又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

  曾经屡获殊荣的红堡子村如今又有哪些新经验?“七一”前夕,记者专程前往这个村一探究竟。

   “面子”亮豁 “里子”厚实文明村庄美名扬

  盛夏时节,陇中大地沃野千里、满目葱郁,呈现着一年中最美的风景。记者驱车从会宁县城出发,沿着笔直的省道207线向北行进,进入靖会灌区腹地时,浓荫蔽日下一面标有“全国文明村镇”的红色宣传墙格外醒目,红堡子村到了。

  号称“会宁第一村”的红堡子村,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西北地区小有名气的小杂粮购销集散地。在前不久刚刚落成的红堡子商住一条街上,记者看到贩运黑瓜子、黄豆的各类大货车、三马子东奔西跑,生意繁忙。据陪同的村党委书记蔺守强介绍,全村有近一半的村民从事小杂粮的购销,仅此一项收入就占到全村总收入的三成,除了传统的购销产业,村上还大力发展养殖、果蔬种植等特色产业,去年一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多元,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村里有钱了,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总投资179万元、总面积达54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应该是村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记者参观时,惊讶于这个广场建设的“现代”,标准的灯光球场、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有设施一流的演出舞台、农家书屋、文化长廊等,每天晚上这里成了全村的“焦点”,来休闲的村民达三四百人。除了修广场,村上还先后投资近300万元,铺自来水管、修垃圾场、建卫生室、硬化路面、植树栽绿,让村民们享受着像城里人一样干净、整洁、卫生、优美的生活环境。

  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们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记者在红堡子村戏曲文化展览室看到,村民演员王银柱正在给乡亲们演唱眉户戏《梁秋燕》,53岁的村民刘兴民是这个戏园子里的常客,他说,只要地里没活,他就来听戏,这比打麻将、赌博有意思多了。据了解,红堡子村的“两个文化活动”远近闻名,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二的“春节文化活动日”,他们不仅在本村表演,还把狮子、社火耍到了白银、会宁等地;另一个就是“6·2”农民文化艺术节,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男女老少盛装出场,各类节目轮番上阵,不仅有传统戏、还有现代剧,不仅有主持人、还有串词,颇具专业水准,至今参与演出的村民有万余人次。

  “邻里和睦”“婆媳和顺”“买卖公平”“诚信经营”,这也是外村人对红堡子村的评价。近几年来,在红堡子村,好父亲赵中毅割肝救子、好婶婶赵霞珍拉扯三侄子、孝子李福昌几十年如一日侍奉瘫痪母亲、购销大户高富裕带动20户乡亲搞购销的事迹在村民中广为流传,许多人的事迹还被中央及省级媒体竞相报道。

   找准路子 “软”“硬”兼施 村容村貌大变样

  看到如今日子富足、村容整齐、民风淳厚、生活乐悠的红堡子村,谁能想到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乱村,家族纷争、邻里打斗、买卖欺诈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十多年前村委会改选,把年富力强、公道正派、吃苦敬业的蔺守强推到村支部书记的位置上。

  蔺守强不负众望,带领两委班子,首先开拓致富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红堡子村历来就是小杂粮购销的集散地,村上抓住这个机遇,将购销产业做大做强,在全镇率先成立购销党支部,实行支部+协会+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协会下设小杂粮、黑瓜子、农资、苗木等16家合作社,村两委还积极为农户协调贷款、场地、运输等事宜,仅去年一年就为全村购销户贷款2000多万元,户均50万元。

  农民口袋富了,脑袋可不能空。为了把村民们从酒桌、牌桌、麻将桌上拉回来,享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2004年开始,村上决定自筹资金举办农民艺术节,让村民们走上大舞台,尝尝当明星的滋味。日子奔小康了,可不能忘本、不孝,为了让家家户户和睦团结、子孝媳贤,村上开设了“勤俭孝和”四德榜,对村上的“五好家庭”“孝子孝媳”“种植能手”“致富能人”“优秀村组干部”进行表彰,每年都有30多户村民上榜。蔺守强说,每年的四德榜张榜时,既是对上榜光荣户的奖励,也是对后进村民一次“现身说法”的教育。

  为了让全体村民的孝行入脑入心,红堡子村还于去年重阳节开始举办中华孝道讲习堂,请村上德高望重的“识字人”、县上镇上的文化人以及兰州、白银研究国学的专家举办各类孝道文化讲座。就在一个星期前,村里的“秀才”马贵堂还把村上“孝子孝媳”的事迹整理成孝贤故事,向广大村民宣讲。

  村两委还利用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场所,向村民宣讲公民道德三字经、新二十四孝,完善村民公约10条、健康村民公约9条,并建立健全四级调解制度,做到“家事不外扬、小事不出庄、纠纷找村上、大事到镇上”,确保了全村的和谐和稳定。

  书记带头班子给力志愿队伍热心肠

  如今,在全国上下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红堡子村又走到了前列,老典型红堡子村为何能焕发新光彩?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其中“缘由”,那就是村两委班子积极设计载体和平台,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的需求、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传播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红堡子村的成功还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组织手中,会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桐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正是以蔺守强为首的红堡子村两委班子公道正派、勇于吃亏、甘于奉献的精神,才在全村树立了威信,才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戴,他们说话才管用,办事才见效。蔺守强也因为工作突出,于2011年当选为郭城驿镇副镇长。

  红堡子村是个大村,全村有5000多人,各项工作量大面广,为了全力支持村两委的工作,村上的一批老党员、老村民自发组成志愿队,为村委会分忧,为村民们服务。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东良是红堡子村人,为了反哺家乡,他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建起了红堡子多元文化产业园,园区内摆放的300多件红色文物,数百件灰陶、彩陶以及近2万册实用图书,全部对村民免费参观、借阅,他还说服父母拆掉自家厨房作展室,年届八十的父母亲还成为园区里义务的“大师傅”和“保管员”;艺术团团长王丕权是村上两节活动的“主心骨”,为了准备正月的节目,他从腊月里就开始忙活,排节目、找演员、凑经费,八十岁的人一早喝上一杯茯茶、吃上一盘卤肉,跟年轻人一熬就是一天一夜,孙子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跑烂鞋”;还有孝道文化讲堂讲解员马贵堂、红色历史研究爱好者赵永胜、“中华孝道工作站”志愿者贾存强,他们为红堡子村传递正能量、传播文化知识、抢救挖掘文物遗存不计报酬、不计得失、默默付出、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