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张掖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综述
原标题: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张掖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综述
记者 张晟
草原是祁连山和黑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好草原,对于维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张掖市坚持以生态经济为主线,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治理,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通过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草原生态得到了较好恢复和改善,对保持草畜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张掖市六县区均建有草原技术推广和草原执法机构,先后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等一批重点项目,有效地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全市结合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按照“草原公有、承包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进草原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草原牧区的草场承包经营机制。目前,全市3225.07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以家庭承包、联户承包等形式由17776户纯牧户和33214户半农半牧户承包经营。草原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进一步明晰了草原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实现了草原“用、管、建”和“责、权、利”的紧密结合。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划定基本草原3585.7多万亩,为保护和建设草原、恢复草原生态功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肃南县累计投资10亿元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使牧民家庭定居率达到100%,在定居地设施暖棚养畜覆盖度达60%以上。山丹县结合移民安置、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工程,先后建成黄草坝滩、王城滩等8处生态移民基地,安置了祁连山保护区居住的10000多户移民,迁出地60多万亩沙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张掖市牧业累计建成人工草地12万亩,草原打井1116眼,修建集雨(雪)窖2382座,解决了30000多人和5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础条件。
退牧还草工程自2004年在肃南、山丹两县实施以来,共完成投资3亿多元,建设草原围栏1500万亩(其中:禁牧640万亩,休牧840万亩,划区轮牧20万亩),在禁牧休牧区补播改良草原437.6万亩,共退出各类牲畜10多万头只。肃南县为项目区牧民补助饲料粮折合资金4494.96万元,禁牧户人均达到2214.9元,休牧户人均达到303.2元,有效缓解了退牧还草后牧民减少的畜牧业收入。通过实施以禁牧、休牧为主要内容的围栏封育建设和补播改良,草原植被明显恢复,使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经监测调查表明,项目区天然草地牧草高度提高6~13厘米,总盖度提高11~27%,草群优质丛生牧草比例上升到56%以上,牧草平均产量增加33公斤/亩。
同时,该市加大草原法律法规宣传,加强草原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挖药毁草、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有效提高了全民依法保护草原的意识。应用生物工程、生态工程和天敌保护工程等技术手段,努力防控鼠虫危害,草原治虫灭鼠累计防治面积达到601.5万亩,基本实现了全面监测、重点防治、综合治理的目标。全面落实草原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防火措施,努力提高综合防控能力,有效防止了草原火灾的发生。
此外,该市还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关于扶持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协调贷款、水电路基础设施、划拨土地、统一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使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5年上半年,全市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083.63万头只和424.89万头只,同比分别增长7%和6.1%;畜牧业产值达到13.4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7.9%,畜牧业已成为张掖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