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扶贫“网事” 甘肃省电商扶贫工作综述
原标题:黄土地上的扶贫“网事”
——我省电商扶贫工作综述
安定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了生产生活资料下行下乡入户,自产农特产品上行进城并远销大中城市的目标。目前全区已建成15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去年全区通过电子商务销售产品123.11万单,交易额6423.78万元。通讯员 曹应森
肃南县大都麻村在张掖市率先搭上了“互联网+”的“双创”快车,成为全省农村电商示范村之一。近年来,肃南县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平台打造“三部曲”,有效推动了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资料图)。孟捷
核心提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电子商务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并列入精准扶贫“1+17”工作计划,制定了《甘肃省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网货品牌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扶贫攻坚,为贫困地区“撬”开了网上大市场,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利器”。
体系化服务,为电商扶贫提供保障
如果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省采取了建设电商扶贫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的措施,逐渐打通了电商扶贫的“任督二脉”。
为打造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网上新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我省按照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三有一能”目标,全力推进电商扶贫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遍布乡村的电商服务点不仅将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而且架起了从大山深处到广阔市场的桥梁,为脱贫攻坚“网”聚了不竭的动力。
“全镇现已建成电商扶贫示范网点50个,不光负责在网上销售地产药材、粉条、大蒜,还为乡亲们在网上代购各种商品。”宕昌县哈达铺镇电商中心负责人韩丽红说,“我们电商服务点不仅负责收购,还负责包装销售,一年下来少说能有六七万元收入,光我们这个点就带动了村里36户贫困户脱贫。”
正是看到了电商扶贫三级公共服务体系的巨大作用,我省不遗余力地扩大覆盖面、完善功能。2015年,省财政下拨资金2700万元,对75个贫困县的75个贫困乡和225个村给予资金补助;2016年,省财政下拨资金4500万元,支持48个县、234个乡镇、1641个村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今年,省财政下拨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410个贫困乡、1244个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并实现年底全省70%以上的贫困乡建成电商服务站点的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75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159个乡级电商服务站,533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农民通过电商扶贫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网上销售,一些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倒逼了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地增加了收入。
特色化销售,让电商与扶贫深度融合
所谓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以网络为销售平台,买卖货物。既然是市场,买卖什么就成为了关键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电商扶贫能否取得预想的效果,更关系到能否促进电子商务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
对此,我省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策略,积极引导农民通过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
“哈达铺盛产中药材,可以说是生产有技术、销售有市场,所以我们选择了中药材作为主打产品在网上销售。现在,中药材的销路更广了,农民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信息,避免了中间商压级压价,网店以保护价收购药材,比市场价还高一两块钱,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韩丽红说。
各贫困县纷纷借助国内省内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环县樊家川服务站每月仅小杂粮网上销售额达15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增收1万元以上。成县通过引导农民网上销售核桃、花椒、木耳等农产品人均增收430多元。武山县引导贫困户网上销售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等农产品和鸳鸯玉器已创收600多万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广河县发挥皮革、毛纺产业优势,在农村就近设厂解决家庭妇女就业,平均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仅去年“双十一”就实现销售828万元。合作市“藏宝网”电商平台,帮助藏族贫困群众销售酥油、民族用品等,有效带动当地藏族群众增收。
差异化发展,走出特色电商扶贫之路
在推动电商扶贫的过程中,我省没有搞“大而全”,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各地实际情况,放开手脚,差异化发展,让各市州、县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践电商扶贫的新模式。
成县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倒逼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以“六位一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协会示范、市场推进、金融支撑、媒体助力)为总抓手,以成县核桃单品突破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为重点,探索出了“网店带贫,就业带贫,平台带贫,信息带贫”的“成县模式”,并被商务部在全国推广。
环县针对网货产量不足、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探索出了“政府引导+订单种植+专业品牌”的地域化品牌模式,以产品品牌带动县域品牌,“统一订单种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网上销售—统一打包发货—统一仓储配送”“六统一”的模式,同时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网销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明,责任可追究”的监管机制。
岷县探索出了“电商+邮政”和“电商+金融+创业”的模式,针对电商企业抵押物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有效解决电商企业扩大经营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
山丹县针对农产品种类较多,集中力量发展“一品牌,八统一”运营模式,即打造山丹百花池品牌,宣传统一口径、人员统一培训、品牌统一打造、网货统一组织、产品统一包装、价格统一制定、订单统一处理、包裹统一寄递。
清水县针对群众居住分散、物流配送难、农特产品品牌不统一和涉农网店经营困难等问题,探索出了“电商+双联+农户”“电商+众筹+扶贫”“媒体+电商”和管理运营双轨并行的四大电商发展模式,并在全县推行“县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点”的管理体系和“县中心+公司+乡镇平台+农村网店”的运营体系,县中心负责电商统一规划、指导和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策划、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物流配送和业务指导等,网店经营户只负责营销,通过双轨并行,促进了管理与运营有机结合,实现了电商经营者抱团发展和互利共赢。
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旅游要到官鹅沟,吃鸡要吃帽帽鸡”,这是在宕昌广为流传的一句广告语,由于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在游客中有良好的口碑,小小的帽帽鸡竟与大名鼎鼎的官鹅沟平起平坐了。在品牌的作用下,加之质量优良,绿色无公害,这种鸡售价竟是普通肉鸡的四五倍,而居住在宕昌县何家堡乡草坪村的贫困户,不仅靠养殖脱贫,而且成为了“羌凤帽帽鸡养殖合作社”的股东,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口碑经济的环境中,良好的品牌形象无疑是产品畅销的保证。因此,为了让电商扶贫实现持续发力,我省通过申报认证农产品“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资质,大力培育农产品网络知名品牌。各地也积极引导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庆城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本地创业青年,围绕苹果产业打造“赤蜜”等苹果品牌,有效推动了线上销售,并带动了苹果线下销售。
永登县商务局会同质监、农业等部门探索建立质量标准、产品认证、追溯监控三位一体的农产品经营标准体系,培育出九香玫瑰、兴顺玫瑰、七山羊肉等农产品品牌。
高台县整合推广北纬38度地域商标,为全县网销土特产品提供研发、包装设计,整体办理生产许可证和网络流通许可证,统一搭建起电商农副特产生产研发平台。
山丹县利用山丹羊肉地理标志、野生蘑菇等优势,在东部沿海城市开设连锁特色餐饮“乡村大锅台”,通过线下体验店促进线上消费,扩大影响力和销售范围。
临泽县集中力量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实现了种子加工、包衣、包装、品牌标识的标准化,依托“阿哥汇”智慧农业O2O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本地化电子商务结算中心,线上、线下并行确立农业农资信用体系,通过专营网站和手机APP服务实现智能选种、溯源查询、专家指导服务,整合打造西北精品玉米制种基地,带动群众种植玉米超过25万亩,年销售额上亿元。记者孙海峰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