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的庆阳环县南湫中学学生梁维月(图)

11.07.2014  21:09

  通讯员 陈建宗

梁维月在从井里打水。

  父亲瘫痪,母亲出走,奶奶多病,弟弟又聋哑。环县南湫初级中学学生梁维月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一个不幸家庭。洗衣、做饭、按摩、打工……8年来,他一边读书一边仔细照顾着家人,用坚强和毅力诠释着人间大爱

  6月18日下午五点,中考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了。

  今年16岁的梁维月匆匆离开考场,急奔车站。已经离家三天了,她要赶回家照料家人。虽然在来县城赶考时,她连夜做了足够家里人吃3天的面条,但是他还是担心他们挨饿。

  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奶奶告诉维月,晚饭已经吃过了。她放心了。怕瘫痪10年的爸爸肌肉萎缩,她顾不上自己吃饭,开始给爸爸做腿部按摩。

  这样的生活,梁维月已经坚持了8年。

  梁维月1998年出生在环县南湫乡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不堪清贫,远走他乡,离开了这个家。年幼的她和弟弟跟随爷爷奶奶与父亲继续生活。在她6岁那年,弟弟因青霉素中毒变成聋哑儿童。祸不单行的是,在她8岁时,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在一次下山取水时,骡子受到惊吓,使他摔下悬崖,在抢救后,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瘫痪在了床上,生活无法自理。

  在巨大变故面前,8岁的梁维月不得不勉强地撑起这个家。照顾瘫痪在床的爸爸、患有脑血栓的奶奶和聋哑的弟弟。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所有的开销全靠乡政府给的低保。

  “这娃娃把罪受了,家里所有的活她都干了,特别是伺候他爸,接屎倒尿从来也不嫌脏。”奶奶说起维月,满是愧疚。

  刚开始学做饭,她个头小,在奶奶的指教下,踩着小板凳站在锅台前剁面;一桶水吊不上来,她找来小桶分几次提;家里没钱买煤,一放学,她就拎着筐拾牛粪、捡柴禾。慢慢地,维月学会了所有的家务活。

  2011年9月,维月离开村学,到十里外的南湫初中就读。随之聋哑的弟弟也转入乡中心小学上学。姐弟2人每星期回家一趟,给奶奶和爸爸准备好足够一周用的水和柴禾,再返回学校上学,这样一直持续了两年时间。上九年级时,为了不影响学业、又能照顾家人,维月和家人商量后,她变卖了家里的房子,在临近学校的半山腰上,以每年700元的价格租了一孔窑洞。从此,维月就带着家人上学。

  窑洞不足20平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没有什么家用电器,只有一个土炕和锅台,维月一家四口就住在一起,小家虽然简陋却被维月收拾的很整洁。

  为了能给家里挣点零花钱,维月每逢周末和假期,都要到街道上打零工。刚开始工地不收她干活,当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同意她干活。“这个娃娃吃苦性好得很,晌午不休息,顶着日头勾墙缝子。”一同打工的耿惠梅这样说。

  维月中午收工回家,还要给家人做饭。一年四季家里只有米、面和土豆,一年也吃不上一回肉。尽管打工累的她浑身酸麻,但她还是想方设法的给家里人做可口的饭菜。

  做好饭菜,维月要趁热先给爸爸喂,爸爸因为高位瘫痪,经常是吃了就吐,维月就等着爸爸吐完接着喂,直到爸爸吃饱后自己才吃。“学校里的营养餐,她自己不舍得吃,每次都带回去给家人吃。”班主任殷艳艳老师说。

  因为爸爸常年卧病在床,脸上很少能看到笑容,维月就变着法的让爸爸开心。她把在学校得的奖状都贴在爸爸对面的墙上,让爸爸经常难看到,爸爸爱听戏,只要附近有庙会,她就早早的过去,不是为了玩,而是用姑父给她的买的手机录下戏曲,拿回来给爸爸听。爸爸常对人说:“我们这个家,全靠维月过活着呢,没有她,这个家早就完了。”

  平日里,除了上学、照顾奶奶和爸爸,忙家里家外的活。她还要帮聋哑的弟弟补课,自己经常熬到后半夜睡觉。为了和弟弟沟通,也能让弟弟在学校和老师同学能进行简单的沟通,她还自己编了一些手语教给弟弟,让弟弟学会用手“说话”。

  喜欢画画的维月在闲暇时间,用铅笔画出了他想要的生活,一个本子满满当当的画着她心中的梦想。画中她憧憬着爸爸能够站起来,能扶着她他到处走走看看,弟弟能像平常的孩子一样,能够说话,自己能上大学,奶奶能吃上好点的药,能看上电视……

  中考结束,暑假来了,维月又开始在家附近的街道上打临工。她计划着多挣一点钱,因为下个学期,她还想带着全家人去县城读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