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绽放在最爱的家乡——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
“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我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
——张小娟获甘南州五四青年奖章时的发言
2019年10月7日晚7时许,在陇南市两水镇白龙江大桥上,一辆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车坠入白龙江中,人们不愿相信,车辆上坐着准备回去赶报告,连饭也顾不上吃的藏乡扶贫干部、下乡归来的张小娟。江水滔滔,刺骨的江风吹起,却再也吹不散舟曲人心头的哀伤,这位年仅34岁,曾走遍全县208个村,遍访3万多名贫困群众的扶贫干部,众人瞩目的毕业后回乡了的高考状元,就在节日的最后一天,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藏乡铺满格桑花的山坡上。
在外求学,放不下我的城马
2008年6月,舟曲县高考状元张小娟从北京辞职回乡的消息打破了宁静的县城。毕竟,这个“偏远”的小地方培养出来的文科状元大多在北京、上海、兰州就业,自舟曲一中1956年建校以来,回到舟曲工作的,只有两人。
1985年,张小娟出生在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这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坡陡水急,自然灾害频发。2003年,张小娟带着舟曲县文科状元的身份,去往中央民族大学求学。作为团支部的宣传委员,她“宣传”自己的家乡,纯净的舟曲,九色甘南。
之后,她入职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以高级管理人才的身份,落户北京。如同所有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一样,她将精致地在这里展开人生画卷,穿梭在繁华喧闹的都市,朝九晚五,相夫教子。
所有的一切开始于2018年5月12日,这一天,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震灾重创舟曲。身在北京的张小娟心急万分,这些天,她连做梦都是舟曲,她打电话问姐姐:“我是不是很自私?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过好了……如果现在回来,我能做些什么?”姐姐回答她:“在北京,你是一个洋气的都市丽人,如果回来,就只能和泥巴打交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她毅然回到了家乡,成了立节镇司法所的一名司法助理员。她决定再也不走了。
“纵观妹妹的一生,每一次的人生选择都与舟曲的重大事件有关。美丽的生命在34岁终止,但是她的选择辉映着国家对青年一代的要求” , 姐姐张小慧这样说道。
2003年北上求学之时,她的行囊里满是父老乡亲塞满的核桃和蜂蜜,还有一个写着“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奖学金”的信封。她说:“我以后有本事了,会回报的……”
大二暑假,她和师兄师姐来会宁县支教,这里环境恶劣,可她在意的是时光短暂,能为孩子们做的事实在太少。支教结束了,她时常收到孩子们写来的信,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是不会飞的大雁,如果说我是会飞的大雁,我一定带着健健来看小娟小姨。”
从此,她的牵挂更多了一种,贫困。
在她的文章《寂寞城马》中,有这样一段话,“‘年轻一代’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他们去外面打工,村子便空荡、寂寞。……依照老人们的话说,他们见足了世面,可是,他们都去见世面了,村子谁来发展……”但是,她也这样写道,“城马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前途,高山上有蕨菜,花椒树在这里长得不错,城马不缺水,适宜各类果树生长,尤其是核桃。只是这些东西需要人去经营去管理,需要耐心地等待它们成长。”
回到家乡,回报哺育我成长的地方,实现当年的承诺。“于我而言,实现我青春梦想的方式,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这不平凡的工作……”
灾难来临,火线入党上前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许,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当时的舟曲一半陷入淤泥,一半淹在水中。第二天一早,在立节镇驻村的张小娟闻讯赶来,即刻投入抢险救灾。
交通中断,救援力量紧缺,只有戴着承担了最为危急险重工作的“党员突击队”的袖标,才能在不同区域自由走动,要救人,要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去救人,于是, 废墟之上,张小娟立即递交入党申请书,庄严宣誓,紧跟党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父老乡亲一起,抢险救灾。
十余日的工作,物资发放、灾情统计、防疫消毒,一不留神摔倒了,抬头一看,旁边竟是裹着泥水的尸体……心头一怔,爬起来,赶紧救人。
弟弟张建平回忆:“8·8”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中,每天都是很晚回家,我妈就问她,你不害怕吗?你一个女孩子。她当时就说了,你看我有护身符,她指她自己的党徽说,这就是我的护身符,我什么都不怕。
立节镇党委在张小娟的火线入党材料中这样评价:“她始终冲在抗灾救援的最前线,积极进行一线救援和物资运输工作,已具备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和品质。”
坚定地,将时间交给脱贫攻坚
从立节镇驻村干部,到曲瓦乡副乡长、曲瓦乡纪委书记,再到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11年蜿蜒崎岖的扶贫路,一路走来,舟曲县1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她聆听3万群众的心声,因户制宜,解决每个困扰在前的难题。
在担任曲瓦乡副乡长、纪委书记期间,无论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她都要经常到村里去、到农民家中去,面对面开展送政策进农户、谋划产业发展、帮助危房改造、协调解决就医上学困难等工作。在她眼里,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各项惠农政策落实,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曲瓦乡群众家庭的人口、住房、收入等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人们称她是舟曲扶贫的“移动数据库”和各乡镇、各部门24小时在线的“业务联络员”。
在曲瓦乡工作的日子,张小娟一边工作、一边思考,给工作注入了很多新元素。她为精准扶贫引入数据分析方法,因务实高效被全县推广。还和同事一起率先创办全县第一个政务微信公众号“wei.曲瓦”,打开了党务、政务公开的新窗口,利用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短消息等方式,讲解扶贫政策。策划语音播报,每天早晨6点由驻村干部转发给农户,为看不懂汉字、听不懂普通话的藏族老人制作漫画图解,让扶贫干部讲给老人听。她用自身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干部,增强了他们扶贫的信心和干劲。
曲瓦乡城马村遇到集体林政策改革、矛盾根源深、村与村之间地界等问题,各项工作无法推进,因此村党支部被乡党委评为软弱涣散党支部,一切工作愁眉莫展之时,张小娟来到村上,下大力气做,首先找根源,其次每家每户讲集体林改革政策,不厌其烦地缓解群众情绪,了解群众想法,最后给村干部做工作,统一标准。由于城马村是自己长大的地方,就先从自己亲人和朋友做工作,同意以后就挨家挨户再沟通,直到整村同意。两个月,五十多次的入户,186户群众全部同意,以平等划分实现了集体林改革。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她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乖女儿”、孩子们心中的“小娟姨”。
生命定格,她一直都在
几年的光阴,经过大量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淀,她做到了各类政策、标准、数据精准掌握、烂熟于心,不管是什么问题,找到她就能找到答案;不管是谁打来电话,她都会耐心解答。翻开她的朋友圈,工作几乎是她全部的生活:
2017年5月8日23:01。“立节水地(注:立节水地指立节镇水地村),八年前是这里的驻村干部,当时村巷都还简陋,房屋也是破旧。如今再来,已完全不是当时的样貌。”
2018年10月17日20:26。“扶贫日也是个节日呀,这个节日在扶贫路上过,最有意义!”
2019年5月19日7:54。“雨适量则已。勿伤人,勿毁屋,勿摧庄稼,勿害吾蜂。”
……
2020年2月28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舟曲县退出贫困县。这一刻,如果她还在,一定很欣慰,脱贫了,乡亲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了,可是,她已远去,长眠在藏乡高山上。她曾说:“我深爱的家乡,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变好了,基层干部的所有辛苦,在看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变得值得。”
34年短暂的人生,正值青春芳华,额前却频添白发,没时间染发,就把白发拧成细绺,藏在黑发下面,华发早生,每每谈及,她都一笑而过,或许她追求的,从来都不是貌美如花。 工作忙,不能照顾生病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她希望能来日方长。可这些,都在2019年10月7日,变成了永远的“天人永隔”。
丈夫刘忠明记得,10月6日早上,张小娟连早饭都没顾上吃,就从家里匆匆出发。随后,她和同事驱车5小时,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雪山,赶到全县最为偏远的博峪镇,结束工作后在村里住下。10月7日,又奔赴曲告纳镇大年村核查贫困户收入账目。走访结束已是傍晚,山路崎岖,准备回去赶报告的她连饭也没吃,坐着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车驶向县城的方向……
当晚,刘忠明接到事故消息:张小娟乘坐车辆途经陇南市两水镇白龙江大桥时,不幸坠江……在离县城不远的两水镇,这座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大桥上,刘忠明等到的,只有白龙江滔滔的江水和这一夜刺穿心肺的寒风……
出殡的消息传开了,这位深受群众和乡亲爱戴的年轻干部的离去,打湿了舟曲人民的心,在一个贫困户搬迁的小区业主微信群中,有人发消息这样写到:“希望有良知的人,都去送送扶贫办副主任,我们都知道她为我们舟曲人民做了什么。”就这样,十里、二十里、十公里、二十公里,甚至更远的人们自发来到道路两旁,目送着这位他们的乖女儿、好姐妹、小娟姨……
短暂的34年人生,她以自己对家乡这篇热土无尽的爱实践着自己的承诺,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实践着对扶贫工作的无怨无悔。人们不会忘记,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她年轻而坚定的足迹,不会忘记,无数个日日夜夜,她走访各家各户的身影,不会忘记,在舟曲县江盘乡河南村的山坡上,长眠着一位名叫张小娟的党的好干部、藏乡的好女儿。
当生命停驻在她一生奉献、无比挚爱的藏乡大地上,人们替她欣慰,所有的披星戴月,如今都幻化成了舟曲一个个崭新的村落和山林。
(本网记者 马瑞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