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所有命运的奖赏——西北小城体育“玩家”陈峥嵘的“意外”创业路(上)

16.05.2016  23:50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体育专电题:抓住所有命运的奖赏

  ——西北小城体育“玩家”陈峥嵘的“意外”创业路(上)

  新华社记者沈楠、周杰、林德韧、王衡

  七年前的春节,下到黄河里救人的事,陈峥嵘其实是后怕的。“据说救人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死了,我运气好。”但这话他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

  16岁时候的陈鸽在那天晚上只有一个念头,“我爸是体育英雄,一定能把人救上来”。这个信念,她到现在才开始有些动摇。

  这个发生在2009年初的意外事件被陈峥嵘视为人生重大转折,他觉得打那之后,自己的生意如有天助。在他的意识里,今天这样的声名和家业,好像从夹着乒乓球拍逃课开始就有命数的意味,碰巧发生的那些事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他推到了这里。

  然而,花18年在西北小城经营出一个体育“小王国”,不是单用“运气”就可以解释的。

   将错就错的改名和义无反顾的冒险

  陈峥嵘这个名字得来阴差阳错。他父亲给兄弟四个以“”命名,到老三这里,起的是“争荣”。上班第一天,单位登记姓名,领导只听其音便写下“峥嵘”二字。他一则不想驳领导面子,二则觉得也挺好,于是将错就错。

  回头看,这像是个隐喻——他后面的半个人生谈不上惊天动地,但也算名动一方。

  也许是因为改得妙,陈峥嵘随遇而安地换了名,但有些事情他不顺从。

  自从上初一跟一个上海知青正经学打乒乓球,他的球瘾便大了,经常逮着老师不注意夹着拍子就开溜。父亲知道一次揍一次,但他“毫不畏惧”。

  腿上留下两道退不掉的疤,但陈峥嵘觉得那不过叫“瞎玩”,谈不上爱锻炼,直到他顺着下海潮去了天津。

  与南方和沿海相比,深陷黄土高原的甘肃庆阳,下海潮到得要晚一些。在这个有“陇东粮仓”之名的西北重镇,被褒扬的安守本分是种庄稼吃天地的饭、做好工吃国家的饭。陈峥嵘属于当地极少数放下“金饭碗”下海淘金的人。1995年,他从银行停薪留职,去天津闯荡。为了这个“不可理喻”的决定,他的家族甚至兴师动众开过个批判会。陈峥嵘记得自己当时认错了,但“死不悔改”。

  正是在那个据说“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时代”,陈峥嵘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他在天津开体育用品店,后来承包篮球馆一口气拍出的40万就是那时候攒下的。

  他的运动习惯,也是那时养成的。“到海河边看到有人跑步,我就跟着跑起来”,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赶上了一个叫做“全民健身”的潮流。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次颁布,但是当年的陈峥嵘根本没有听过这个名词。

  凭着自我养成的爱好和天赋的直觉,陈峥嵘回到老家开始做起新的体育生意。不过,和下海潮相比,健身潮走到庆阳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又是一次冒险——至少在当时的庆阳人看来,这个老乡从大城市回来之后更会“”,胆更大了。

   险些放弃的生意和突如其来的转机

  陈峥嵘是在1997年底回到庆阳的,据说是跟随“肠胃的乡土记忆”。

  虽然同样好吃羊肉泡馍,但很多方面,陈峥嵘在老家是个异类。那年月,有跑步习惯的庆阳人一共数不出几个来,这样他很自然地跟体委的人熟了。很快,全国体育系统在伍绍祖治下完成了第一次机构改革,庆阳体委也变成了体育局,制度上灵活了不少。

  陈峥嵘看上了早先体委盖的篮球馆,那时候,这个像厂房一样简单空旷的场馆里基本只有体校生在练柔道和摔跤。他没费多大功夫就说服了体育局把场地的闲置空间和时间匀给他招呼人打羽毛球。体育局甚至免了第一年租金,第二年才收了不到2000块钱。

  陈峥嵘很快发现,和说服体育局相比,说服别人来打球锻炼要困难得多。“当年在我们这小地方,下班不是上酒场就是上赌场。打球花不了几个钱,但一天也来不了几个人。”陈峥嵘没学过心理学,但是运动的经验和直觉告诉他,得先把人领进门,勾起兴趣才能把人留下来。“等他们练开了,就停不下来了!

  第一年,他免费开放,免费教学;第二年,他想收每人每次1块钱,但熟人们嚷嚷“过来就是给你面子了”,于是压到5毛,实在不给也就罢了。尽管如此,靠着卖拍子粘胶皮,两年下来竟稍有盈余。陈峥嵘觉得,这生意可以做。

  于是,在2003年,他提出用40万承包篮球馆20年。有人打理还能创收,体育局自然高兴,因为即便砍掉一半价钱,局里的人也没兴趣和胆量接手,当然也没什么人能一下子掏出那么多钱。

  用这笔从来没有出现在家庭账上的钱,陈峥嵘签了合同,正经在这个1000平米的馆里办起了自己的俱乐部。但只干了一年,他就打起了退堂鼓。

  银行出身的陈峥嵘是会算账的,承包费平均每年两万,这个基础成本要收回来。结果第一年,进账才一万。他有些动摇了。他并没有商业巨贾的抗风险能力和胆魄,那些钱是辛苦攒下来的身家。现在说“前几年肯定是赔的,得熬过几年”,都是云开雾散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当时他打算及时止损,几乎已经跟体育局谈好,交点违约金把剩下的退给他,没想到竟然能峰回路转。庆阳移动公司新调来的老总琢磨推广业务,想到了办羽毛球赛这个办法,于是从公司推广费里出了两三万,让陈峥嵘帮忙操办了一次全市羽毛球赛。他终于第一次赚钱了。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理想的盈利方式。单位机构冠名办赛,出的钱覆盖成本还有余,更关键的是能把人招来,让他“有米下炊”。北京正在筹办的奥运会恰好也送来了东风。奥运会前的几年,他办了不少“迎奥运”的比赛。办赛加免费教学“小技巧”,成为陈峥嵘摸索出来的消费群体培育模式。

  “现在这里打羽毛球、乒乓球的人差不多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陈峥嵘喜欢听人叫他“陈教练”,但是渐渐地,更多人开始叫他“陈总”了。

  原先租来的篮球馆后来拆了,陈峥嵘开了乒乓球馆、健身房和游泳馆,最近几年客源根本不愁,人多的时候甚至超过承受量。“我刚回来的时候,100个人里大概就一个运动的,现在能有10个。”近两年,在30多万人口的庆阳市区西峰区,他已经面临同行竞争,但三个场馆每年也能有200万的营收。

  头脑灵活又敢想敢干,陈峥嵘算是个有天赋的生意人。但是在他看来,能有现在的家业,运气居功至伟。2009年那个充满意外和幸运因素的救人事件,就被他视为生意兴隆的“幸运符”。(未完待续)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