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所有命运的奖赏——西北小城体育“玩家”陈峥嵘的“意外”创业路(下)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体育专电题:抓住所有命运的奖赏
新华社记者沈楠、周杰、林德韧、王衡
暗藏危险的救人和纷至沓来的善报
到黄河里救人是女儿陈鸽喊他去的,所以在陈鸽记忆里,每次在别人面前提起,“他都说是我让他一举成名”。陈峥嵘这话其实不假,只是在女儿面前他隐去了另一种可能。
那是2009年正月初八,陈峥嵘弟兄在兰州团聚,傍晚孩子们早早离席到黄河边散步。陈鸽看到有人往黄河里走下去,马上报了警。等了一会儿她有点着急,突然想到,叫爸爸来。在陈鸽眼里,她爸爸开着游泳馆教人游泳,“一定能把人救上来”。
接到电话,陈峥嵘很快赶到,甩了鞋就下水,两把揪住轻生女子的长头发,把她拖了出来。陈鸽没想到的危险陈峥嵘想到了,“其实有些后怕,据说救人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死了”,他呵呵笑着,比划着揪头发的动作。他总结道,自那以后做什么都顺,关键就在“救了人还活下来了”,“好人有善报”。
所谓善报,除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护佑,其实也是看得见的回报。在媒体的聚焦之下,他成了大众健身的最佳代言人。人们看到一个四十大几的瘦子常年单衣,从不穿秋裤,泡进冬天的黄河水里,感觉“也不是那么冷”,而且身手敏捷。当然,人们也知道了他开着健身场馆,对义举的美誉成了最好的广告。
陈峥嵘很快发现,自己还成了一张被需要的名片。荣誉成为一个平台,他站上去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人脉和机会。抓住机会对陈峥嵘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深谙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擅长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当年刚开始和单位合作办赛的时候,事情其实并不太顺利。“那会儿这个钱不好报销,吃饭反倒能报”,所以他在运作上花了不少力气,很多会点运动项目的单位领导都成了他朋友。
荣誉带来的这些新资源倒没有直接作用在他的体育生意上,却也从另一个方向帮了大忙。
大概在2005年,度过最初的危机之后,陈峥嵘揣着赚到的一些钱搞起了字画收藏。和跑步的习惯一样,这爱好起源于天津。当年他常去古玩市场,练了点眼力和技巧。
搞收藏的人往往攥着一堆好东西,手头却总是缺钱,因为看到喜欢的就想买。但是陈峥嵘心里有一盘明账,这摊生意必须挣钱。在理性经营之下,他的文化生意很快做出了样子,2009年之后更是风生水起,成了主要的营收。那几年,他把九成的文化收入用来反哺体育。而现在,健身场馆的盈利多了,又被用来发展文化产业。陈峥嵘在自己的左右手之间完成了商业循环。这种没有贷款和大额外债的状态,至少现在,他觉得挺理想,也挺骄傲。
自发自觉的公益和意料之外的褒奖
最近两年,创业、体育产业、全民健身都成了时髦词。陈峥嵘干了18年的事,好像一夜之间热了起来。但这些概念几乎不出现在他的言谈里。
陈峥嵘眼下还没想过引入风投,也没打算在体育健康和文化之外开拓新业务,至于健身场馆,也无意开到庆阳之外的地方去。尽管客源充足赚钱不愁,但他并不觉得这就完成了全部使命。
他要把健身习惯和健康观念植入更多庆阳人的生活里。这话听上去有些冠冕堂皇,却是句大实话。体育有一定公益属性,在运动还没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之前,先推广才能培育人群和市场,而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陈峥嵘并没有那么提炼过,他只是就那么做了。
刚刚租下篮球馆的时候,他就想了个策略,开培训班教小孩,这既是感觉到商机,也是因为他见不得小孩埋头读书身体弱,更不希望他们像父辈祖辈那样把业余时间花在喝酒赌钱无所事事上。
对于女儿陈鸽,他就是那么要求的。在他自己小时候,逃课打球要挨打,到他女儿小时候,偷懒不打球不跑步就要挨打。这种教育方式被陈鸽总结为“学习上放养,运动上专制”。不过,从她上大学开始,陈峥嵘就从“逼着练”改成“哄着、奖着”。他管女儿叫“教练”,晨跑一次奖励100。这些招数就是他曾经用在别人孩子身上的。
听说学校里娃娃800米都跑不了,甚至还能跑死人,陈峥嵘觉得这还得了。2007年,听说宁县二中开运动会没设长跑项目,怕没人报,他当即拍板,设3000米,跑完就奖500块。结果报名100人,跑下来50多人,陈峥嵘当场发奖金。虽然一下子花出去近3万块,但是他不满意,“我觉得这个距离中学生应该都能跑下来”。
去年,校园足球成为国家大事,陈峥嵘主动找到在他游泳馆开课的学校,提出免费帮他们组校队、搞训练。
从2013年开始,在每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前后10来天,他经营的三个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游泳馆人满为患的结果叫他心生感叹:培养体育消费习惯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峥嵘做到了在商人、志愿者、公益机构主导者之间任意切换,无缝衔接。18年多,在一个西北小城坚持这种三位一体的状态,在外界看来,就是对大众体育精神的诠释和践行。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这样表达做体育的无可推卸的理由:“人闲下来,人要宣泄,不往体育上组织,那就往其他地方去了。”
2016年1月24日,陈峥嵘一身正装,走上红地毯,作为CCTV体坛风云人物大众体育精神奖候选人,走进灯光辉煌的国家体育馆。在七年前的救人义举之后,他又一次在当地成为“风云人物”。
陈峥嵘感慨老天待他不薄。那只拨弄命运的手,为他铺设了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
而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是时代的洪流,是理性的执念,更是顺时利世的价值取向。(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