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大变化——陇南文县建设美丽乡村侧记

29.01.2015  17:56

  通讯员 李智谋

  步入玉垒乡冉家村,就有一种贴近自然的亲近味道。村内茂林修竹、草绿花艳,传统的老房古磨,淳朴敦厚的村民,韵味悠长的花灯戏文化,处处都吸引人眼球。这也是文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剪影。

  今年以来,文县深入实施“433”发展战略,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按照“二十字”方针及“四新”要求,以挖掘传统文化为魂,发展富民产业为本,培育文明新风为抓手,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玉垒乡冉家村、黄路村抓住了花灯戏为代表的庙会文化,哈南村盯准了“担担戏”、“夜春观”的民俗文化,碧口镇准确定位在生态旅游和茶文化上,铁楼乡则让白马人民俗文化绽放着熠熠的光彩。就这样,文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抓住了文化的魂,延续着传统民俗村落的美丽,用浓浓浓的“乡愁”让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高度融合发展,打造着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县农办负责人介绍,在大力推进的“五改五治一保”建设中,水蒿坪、草河坝、东风、石门沟等村完成了民房风貌改造,建成活动广场及小景点13处,硬化、美化、绿化道路12000余米,硬化庭院29000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60余盏。这些村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

  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社会文明和谐、农民生活富裕,已是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说起草河坝村,乡党委书记曹斌感触很深地说:“推进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出路,村里文化风味浓厚了,条件改善了,观光、采风的游客就多起来了,夏天的时候每天的都有100多人。”如今,村里兴办起了四五家农家乐,养起了冷水鱼,建成了草河坝优质核桃采穗园,还有十多户群众发展着天麻、猪苓等中药材产业,群众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

  发展就是前进的动力。2014年文县全年协调整合各类建设资金约2.79亿元,群众筹工折算3800多万元,激励群众自主建设新农村,形成了大干大支持,先干先支持,干好多支持的鲜明导向,建成精品村7个,示范村9个,达标村24个,巩固提升村8个,为建设美丽乡村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不仅要外在的美,还要有厚重的文明气息,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让乡村的美丽活力得以延续。文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目标,广泛开展文明新风创建活动,培育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200户、好媳妇85名、致富带头人49名。如今,尊老爱幼、学习科技、勤劳致富风气日益盛行,文明淳朴的村风民风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