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00公里的“亲情滴灌”―美疆基金会十年援疆纪实

29.08.2014  12:11

  中国兰州网8月29日消息  跨越4000公里的“亲情滴灌”――美疆基金会十年助学援疆纪实

  “十年前,第一次见4000公里外的她,我对口资助的南疆女童玛依拉,不懂一句汉语。递上从北京带来的文具,她怯怯缩回了手……”

  “第二次相聚,已是三年级的她,笑着用汉语和我对答如流……”

  “今年,参加她的初中毕业礼,她扑向我怀。临别,给我戴上象征爱与感激的维吾尔族四方帽,走远,又跑回,止不住的泪水……”

  这是美疆助学基金会(简称“美疆”)汉族志愿资助家庭代表张中秋《援疆札记》中的节选。十年来,上千个汉族家庭在“美疆”的组织下,“滴灌式”对口资助南疆各地维吾尔族贫困儿童接受“双语”教育,使相距遥远的双方家庭结下了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小手牵大手,维汉一家亲”

  “美疆”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非公募地方性基金会,旨在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可持续学业资助。2004年以来,“美疆”建立“资助志愿家庭与南疆受助儿童”资料库,内地一个汉族家庭从中选择一名或多名维吾尔族贫困儿童,每学年定向对口资助1500元学习生活费。喀什、和田、克孜勒苏等地教育部门分别在当地小学成立“美疆班”,集中“美疆”受助儿童接受“双语”寄宿制教育。

  走进喀什伽师县双语小学,每名学生的课本封面都写着两个名字。“我有维吾尔族本名,也有好听的汉族名――‘英杰’。”“美疆班”的买买提·艾力笑着解释,“因为我有维吾尔族亲生父母,也有资助我的‘汉族爸妈’。”

  成为“美疆”的资助人可没那么容易。美疆助学基金会理事长王小梅细数着申请条件:不仅要经济捐助,更要在思想上帮扶、从情感上呵护孩子,承诺“持续资助学生至义务教育完成”“与学生及家长定期书信、电话沟通”“6年内自费到南疆家访一次或邀请对方到身边团聚”……

  北京资助人李小叶工作之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和远在克孜勒苏的“女儿”电话交心:“从注意卫生,到教她学习方法、真诚做人,无话不谈。感觉她汉语进步神速,别提有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