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庆阳:农民“五变”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

26.03.2017  22:42

庆阳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庆阳市根据各县区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将传统单一种植粮食的粮农转变为果农、菜农、林农、牧民、市民,帮助贫困农民“改穷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

庆州古城药王洞民俗文化村是在今年年初正式开业的,村民刘元刚得知这一消息后,放弃了继续外出打工的念头,在文化村承包了一家小吃店,现在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庆城县药王洞民俗文化村村民 刘元刚:“现在也算是自己当了老板,挣的钱也都进自己腰包了,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能顶原来打工的两三个月的,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可以照顾到,对生活也是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庆城县,有很多村民借助景区的人脉资源优势,开特色小吃店、售卖民俗文化产品,都找到了适合自己致富的路子。村民詹奉琰曾经驾驶了很多年的挖掘机,一直有一个摄影梦,如今他在民俗文化村开起了一家摄影店,完成自己的梦想。

庆城县药王洞民俗文化村村民 詹奉琰:“这儿开了一个旅游景点,我当时过来看的时候发现这里还没有照相的行业,觉得这个商机比较好,就进来开个店,先试一下。

詹奉琰还先后到北京、西安等地,系统学习摄影相关专业知识,如今,他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意也越来越好。

庆城县药王洞民俗文化村村民 詹奉琰:“现在生活上多了条挣钱的渠道,希望以后挣了钱可以买个车,买个房,生活能过得好点,以后有什么好项目了,在这里面再开个店。

如何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庆阳市立足实际,在“”字上做文章,以培育特色产业为引擎,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探索了一条具有庆阳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

庆阳市委农村部副部长 李军:“在塬区大力推广“海升”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由粮农变果农;在山区以“中盛”模式为带动,引导群众发展草畜产业,由粮农变牧农;在林缘区大力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引导群众发展苗林产业,由粮农变林农;在城郊和川区引导群众发展设施瓜菜产业,由粮农变菜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导群众到城镇和工业园区创业就业,由农民变市民。”

因地制宜,农民“五变”,变来了新思路新想法。何振是合水县老城镇牧家沟村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从自己搭建小竹竿拱棚开始,到6米宽的钢架大棚,再到日光温室大棚,他和瓜菜打了20多年的交道。

合水县老城镇牧家沟村村民 何振:“政府支持力度相当大,不仅免费给我们建大棚,技术上也有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每个棚每年收入最少达到八九千元,好的有时每棚能达到一万多元。

今年,何振的10个瓜菜大棚已进入盛产期,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菜农收入好,果农亦不例外。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200多户村民家家经营果园,户户靠苹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其中有10多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果农 张宏图:“我一共种植果园9亩,有了技术指导,销售渠道也拓宽了 现在每亩能收入9000多元钱。

近三年来,庆阳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5%下降到了10.2%。以“五变”为牵引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正在引领着革命老区的农村发生巨变,牵引着贫困群众奔向小康。

庆阳台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观看:

甘肃新闻(整期视频、全媒体)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