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良医丰碑永铸

14.08.2014  04:55

百年良医葛宝丰事迹展

采访团采访葛宝丰家人

    8月13日,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同志的办公室,他桌上的台历驻留在“2012年2月10日”,这是他最后一次病重离开办公室的日子。葛宝丰于今年7月10日,在兰州总医院辞世,享年95岁。当日,来自中央及省市二十余家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兰州总医院,就葛宝丰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采访。采访团深入葛宝丰曾经工作的办公室及家庭。同时,采访了曾经与他共同战斗的同事,通过此次采访充分挖掘葛宝丰百年良医的一生。

    “我的根在大西北,这里的人们更需要我

    据了解,葛宝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10日15时20分在兰州总医院辞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我去世后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和告别会等仪式,不收花圈和挽联等礼物,尽速火化,将骨灰掷于黄河中流,面向医院。亲朋好友祭我时,就地面河而望……感谢党和人民60余年对我的关怀、照顾、教育和培养,我今已病入膏肓,报恩之日短矣!”7月13日上午,葛宝丰遗体火化后,骨灰被洒入黄河中。回望他走过的95年生命历程,厚重而绵长,博大而宽广,他用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科学精神、悬壶济世灵魂和高尚人格风范,为我们树起了一座永恒、高洁、不朽的精神丰碑。

    采访团当日首先参观了兰州总医院的院史馆和葛宝丰事迹展览馆。少年时的葛宝丰经历了旧中国列强凌辱、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葛宝丰一生热爱党、信赖党、追随党。解放前夕,很多医护人员在传言的蛊惑下选择了离开,他却坚信共产党和解放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每天照样接诊、查房、手术,从此再也没离开过西北。

    采访中葛宝丰的家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总医院3次调他去北京工作,面对可以连跳三级的机会,他却认为“我的根在大西北,我要为这里纯朴的人们多干些事”,而且一呆就是60多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南方一家医院修建豪华别墅,高薪聘请他前去工作,他却说:“我是西北人民的儿子,别的地方再好也不想去,还是呆在这里踏实”,一直呆到他离开人世。多年来,身处海外的儿子和亲友48次来信,恳请他和爱人去美国安度晚年,可他却说:“大西北养育了我,也成就了我,我哪儿也不去,就呆在大西北”,把自己融入到了这片深沉的土地。

    “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

    “作为医护人员,仅仅把病人当作亲人是不够的,只有把病人当作自己,才能真切感受病人的痛苦。”葛宝丰多年前关于医患关系的这句名言,如今已成为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秉承的从业信条。

    当日,记者见到了曾经接受过葛宝丰手术的患者张丽。1978年患者张丽年仅13岁,在一次意外骨折后,当地医院给她进行了简单的固定治疗。在14岁时,她经常感到胳膊很疼,在经过X光诊断后,发现她的胳膊骨头上有三处发黑。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和她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来到兰州总医院后,他们见到了葛宝丰,诊断为骨纤维结构不良,如果不及时

    治疗将会导致瘫痪。随后,葛老给她提出了两个治疗方案:一是刮骨,二是带血管移植。最终他们选择了带血管移植,那一次手术一共进行了10个小时。出院后,他们希望对葛老表示感谢,从天水带了一篮子鸡蛋。葛老不仅没有收下,而是在过年的时候还给她家汇去了200元钱。张丽表示,现在她已经四十多岁,经过手术的胳膊与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是葛老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总院保健一部的医生黄慧告诉记者,葛老最后一次病重住院以后,要经常抽胸水,这种治疗会导致很多营养的流失,为此,还要及时给葛老补充营养。但是,医护人员给他输静脉营养时,他一遍遍规劝“生命是自然过程,不要给我使用昂贵药物,也不要做无谓的干预,国家的资源有限,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用。”因此,葛老住院期间没有用过好药,直到生命终结。

    葛宝丰生前坚持一个原则,让患者尽量花最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就决不让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就决不用高档抗生素;手术缝合能用手工,就决不用器械而让患者多花一分钱。一名股骨头坏死患者,面对高昂的手术费一筹莫展,葛宝丰积极探索并大胆采用融合术,使患者仅花费几千元就得到治愈。

    “对事业的追求不要把名利放在前面

    “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世界骨科医学界是这样评价葛宝丰的。采访中追寻葛宝丰的一生,是对党无限忠诚的一生,是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生,是对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对自己从严要求的一生。解放初期,西北地区没有几家像样的医院,骨科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技术更是滞后。面对西方技术封锁,葛宝丰立下誓言:国外有的骨科技术,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要敢于攀登。“医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给病人治病。如果脱离了这个前提,研究成果再多,也不是一名称职的医生”。这是他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他志存高远,从不把虚名浮利放在眼里。每当确定研究课题时,他总是把病人想在前面;每当取得重大成果时,他总是把功劳让给别人;每当出现失误差错时,他总是把责任揽给自己。他固守清廉,从不为谋取钱财玷污灵魂。兰州总医院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他在国内较早开始了显微外科断肢再植术的学习研究,经反复实验,研制出“V”形钉和梅花髓管内针,突破了断肢再植的技术瓶颈,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1965年,由他指导的全军第一例、全国第二例临床断臂再植手术获得成功;1988年、1990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打破了国际36小时的纪录,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逐步形成了西北骨科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创伤骨科主任高秋明告诉记者,他在总院工作了30年,进入医院的时候葛老已经退休。但是,在业务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去请教葛老。因此,葛老的谆谆教导他铭记在心。“科研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要把目光聚在人民需要的课题。”是葛老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既是他潜心科研的出发点,也是他勇攀高峰的推动力。粉碎性骨折碎片复位和固定是一项困扰世界临床医学的百年难题。葛宝丰不畏艰难、带头攻关,经过多年钻研,发明了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使患者手术后不再利用石膏或夹板作外固定,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这项获国家发明奖的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后,已使18万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