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军区百余名将校军官重访红色南梁侧记

20.08.2015  10:34

  原标题:凝聚强军力量踏征程

  ——省军区百余名将校军官重访红色南梁侧记

  通讯员 赵效民 肖传金 郭干干

  这是一次重走红军路、踏访红色南梁的寻根之旅。

  这是一次追寻“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思想洗礼之旅。

  8月14日,省军区百余名将校军官怀着崇敬的心情,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南梁,探寻先辈足迹,接受党性锻炼,践行群众路线,增强宗旨意识。

  红色南梁被称作“红军长征落脚点、八路军抗日出发地”。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枪炮硝烟虽然早已远去,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已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地开花结果。

  走一次红军路,听一堂党史课,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顿红军饭,踏访红色土地,将校军官寻根铸魂,凝聚强军兴军的意志力量更加坚定有力。

  铸魂

  思想因信仰而崇高,信仰因思想而坚定。“入党就是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在刘志丹的遗物展柜前,一份泛黄的入党申请书呈现在眼前。自从加入共产党,刘志丹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牺牲后身上仅有几份党内文件和两支抽了一半的香烟,没留半文钱。

  “即使蒙受再大的委曲也不叛党。”在1935年的错误“肃反”中,刘志丹得知逮捕自己的密令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向中共西北代表团说明情况。他被解救出来后,毫无怨言,还鼓励受迫害的同志“团结起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努力工作,为完成我们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夏河县人武部政委张吉亮说,这是一位共产党人伟大的精神魂魄。

  在刘志丹曾用过的手枪、马鞍展柜前,武威军分区政委周小平感触颇深:“当年面对敌人的围剿封锁,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克服各种困难,为共产主义而斗争,为革命大业而奉献,为追求真理而探索。”

  “心中有党,追随一生。”多次来南梁革命纪念馆参观的庆城县人武部政委张同焕,每来一次这里,心灵总会受到一次触动。“共产党人只有具有坚强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才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无一不是从放松党性修养、淡化党性观念开始的。”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何铸牢军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时代大考,如何把烽火硝烟中锤炼出来的真理融入血脉,是历史和时代留给我们的一道必答题。”在人生价值追求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激荡激变等现实面前,将校军官纷纷陷入沉思。

  较量不见硝烟,却刀光剑影。从历史烽烟中走出来,将校军官们勉励自省:我们的军魂,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明白、催生的真理。“党指挥枪”攸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军魂”铸不牢,毁的是军队、坑的是国家,最终害的是民族、苦的是百姓。将校军官们告诫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今年是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们组织省军区正团职以上干部赴南梁开展‘重访红色南梁、传承抗战精神’现场教学活动,目的就是在追寻先烈的足迹中,加强党性修养,继承优良传统,培育优良作风,推进强军实践。”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张应银说。

  “为国家图存敢舍生,为民众幸福而忘死。”站在纪念馆前,将校军官被每天都有战斗、每天都有牺牲的红军将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伟大胸怀和崇高境界所震撼,强军之魂在胸中永铸。

  寻根

  不少将校军官是第一次来到红色南梁。参观纪念馆、聆听党史课、参加大生产劳动时,他们在心中不断地叩问自己:“白色恐怖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靠什么紧紧地和群众团结战斗在一起,建立起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天水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朱永裁在毛泽东给南梁题词的三块牌匾“面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前驻足良久。“这是共产党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血脉根基的见证,也是当前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最有力的生动写照。”

  “只见公仆不见官”,在红色南梁的老百姓心中有口皆碑。因为他们有被毛泽东称作“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有“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时刻不要忘记了老百姓,都要爱护他们,革命就是为了老百姓”的谢子长、有“一个从群众中走来的群众领袖”的习仲勋等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共产党人。他们始终把群众疾苦放在心间,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团结在一起,共同战胜艰难困苦。

  在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将校军官在群雕前久久伫立。白银市人武部政委刘贵深有感触地说:“陕甘边根据地的共产党人不摆架子,不搞特殊,跟群众一起劳动生产,真心赢得群众拥护。再看看今天的一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步子迈得小了、身子沉下去的少了,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因此,党员干部要自觉传承‘一心为民、面向群众’的优良作风,自觉把践行群众路线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这支部队有着铁的纪律,贪污十个大洋,就会被处以极刑。”在南梁革命纪念馆,随着讲解员对历史画面的还原,使大家深刻感触到纪律的铁面无私。广河县人武部政委范吉军说,严字当头才有清风正气,才有民心公论。尤其在当前社会纷繁复杂,面临诸多诱惑的情况下,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自觉约束言行举止,坚守党员本色。

  “抓住为人做事的根本,划定为官律己的红线”。将校军官表示,要时刻铭记和积极践行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参观中,将校军官们没有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思考。白银防化团政委薛成贵谈到,在当时的形势下红军干部不光要打仗,更要开展群众工作。红军不光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播种机。重读历史,对我们做好多样化军事行动中的政治工作有了更加清醒的思考。

  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将校军官们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参观。望着展室里陈列的两块大礼堂基石,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酒泉市肃州区人武部部长王一感慨地说:“抗大七分校在华池办学只有3年时间,但学校培养和实践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抗大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出发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在“红军长征落脚点、八路军抗日出发点”展区,讲解员王雅丽唱起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歌谣《军民大生产》。她向大家讲述上世纪40年代军民大生产的情景:当时,八路军385旅770团屯兵华池大凤川,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建设,每人每天平均开垦荒地2.3亩。如今的这片土地,已是陇东粮仓。

  “时代在发展,条件在改善,但传承红色基因光荣传统的接力棒将在我们手中永远传承。特别是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临夏军分区政委黄其翰说。

  重整行装再出发。省军区副司令员魏泽刚说,省军区、人武部系统干部大多从作战部队交流过来,一些党员干部感到“人到码头车到站”,前途没有奔头,工作没有干头,思想没有劲头。要知道,环境变了,责任没有变,任务变了,使命没有变,是军人就要时刻牢记使命担当,不能因为和平环境而弱化军人血性,虚化使命任务,懈怠革命精神。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将校军官们右拳紧握,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铿锵有力,使命与责任在心中凝聚。

  对在场的每一名将校军官而言,都不是第一次宣誓,但依然激动不已。曾参加过老山前线战斗的甘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黄晓成眼含泪花地说:“刘志丹、谢子长等先烈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图什么?他们不是给自己谋利益,他们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和一腔热血。当年,我和战友们面向党旗宣一次誓、喝一碗壮行酒、唱一首军歌就上了战场,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很多年不打仗,可实现强军兴军的目标,必须要有革命先烈那么一种忠诚、一腔热血。只有不断接受灵魂的洗礼,才能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革命先烈一往无前,这种精神必将永放光芒。”庆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顾伟说,革命老区为我军的成长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人民军队在新时期的传人,我们要更好地回报老区人民。

  红色之旅叩击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灵。泾川县人武部政委夏松喜说:“在南梁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教育。我会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和更加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

  再闻“鼓角争鸣”,勇挑强军重担,凝聚力量出征。南梁之行,将校军官心潮澎湃,化作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如滚滚洪流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