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张建龙:从“书包老板”到农业园区掌门人

29.12.2015  15:38

  原标题:张建龙:从“书包老板”到农业园区掌门人

  

   中国甘肃网12月29日讯  据白银晚报报道 (记者 张虎) 在白银区水川镇有这样一位致富能人,他从不到20岁的“书包老板”一步步走来,贩面粉、开餐厅、包荒地,最终将致富的目光投向了集约式机械化农业。他虽然是一位老板,但自身却掌握了电气焊、氧气焊、农机挖掘机操控、滴管设计、小水利施工、助理兽医等多门专业技术。他在农业上15年来累计投资2200万元,用汗水和智慧将昔日的945亩荒坡蜕变成了一座集中药、蔬菜、林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济园区。他就是张建龙。

  少年无畏敢淘金

  1970年12月,张建龙出生在白银区水川镇金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学生时代的他,骨子里就有一股敢于打拼的劲头。在张建龙17岁上白银市体校高二那年,他就开启了人生路上的淘金史。

  上世纪80年代家里人在文化路市场开的天桥餐厅,对于张建龙来说记忆犹新。张建龙清晰地记得因为餐厅地段好、价格公道、客流量稳定,一个月就能卖出一东风车面粉。此时还是学生模样、稚气未脱的张建龙,每逢周末就会帮家里人照顾餐厅,甚至孤身一人前往武威市雇车贩运面粉。由于在武威面粉厂运输面粉的队伍中年纪最轻,张建龙被大家形象地称呼为“书包老板”。

  有了青少年时代乘风破浪的无惧无畏,1993年大学毕业后的张建龙在自主创业的新征程中更显虎虎生气。没有选择到大城市去就业,没有选择应聘上岗,张建龙在白银市五一街市场中段另选餐址和家人经营起了天源餐厅。生意顺风顺水,事业越做越大。张建龙靠经营餐厅起家,赢得了就业路上的第一桶金。然而他并没有陶醉于现成的靠山吃山,一个带动更多人就业的想法在他心中开始慢慢发酵。

  帮人就业有梦想

  梦想一旦酝酿,终究会溅出美丽动人的实践火花。经过长达3年的思量和考察,张建龙发现上世纪90年代末白银市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农村土地出现闲置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反季节蔬菜通常会有好的市场价格,那么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的人也一定会受益匪浅。在看清了这一现象后,张建龙将创业的目光炯炯投向了农村的广袤天地。在1997年到1999年长达3年的时间里,张建龙将二次创业的目光锁定在了白银市区以南35公里处的白银区水川镇小坪荒地。

  张建龙要承包小坪的945亩荒地,这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傻瓜干的事。因为,张建龙要承包的荒地,当地政府每年要拿出5000元雇人帮着把地头看好。张建龙反过来不仅不拿当地政府的5000元钱,还要给当地政府每年交3.5万元的承包费,“这实在是荒谬”。是一意孤行还是深思熟虑,人们对张建龙的想法不得而知。但在创业路上甩开臂膀的张建龙,壮士断腕般勇敢决绝的跟当地政府签下了承包小坪945亩荒地的30年合同。

  张建龙说干就干,但是对于2000年的世纪之初来说,犁地还是传统的牲口劳作。回忆起2000年开春的犁地情景“一坪驴、一坪人”的壮观场面让张建龙至今感喟印象深刻。因为张建龙在小坪荒地里“第一个吃起了螃蟹”,当地村民也就有幸欣赏到了一幅上百头驴繁忙不息穿梭于千亩荒地间的春耕画卷。也因为张建龙的人勤春来早,他的创业路上也充满了春天希望的气息。

  扬帆起航风正好

  困难从来打不垮有志向的人!为了解决浇水难问题,张建龙自己出资从当地桦皮川村的黄河岸边起铺设了长达5400米的三级提灌主管道。经过5年的开发平整,2005年张建龙麾下的可耕作高效节水农田面积达到了2260亩,其中大型圆盘移动式喷灌200亩。在2260亩高效节水可控面积中,红提葡萄40亩、薄皮核桃130亩、文冠果300亩,与果树套种的中药材面积约2000亩,日光温室520间,办公室1栋、职工宿舍12间、职工食堂1处,农业大中型机具6台套。搞养殖、建大棚、植果林、栽中药、播小麦、种玉米,张建龙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摸索并闯出了一条中药与果林套种以及机械化播种、收割的精准农业道路。目前,园区以甘草、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中药材种植项目已被列入水川镇现代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重点项目。截至2013年底,张建龙的小坪园区农场种植收益达到了726万元,中药材收购、加工收益达到了270万元。在个人增收致富的同时,与张建龙合作的农户伙伴们也尝到了小坪园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甜头,26户农户们平均每户收益120万元,总收益达到了3000万元。张建龙的自主创业,由此不再是一句空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小坪15年的辛勤劳作中,张建龙的农业园区呈现出了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良好势态,他本人的创业道路也真正实现了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