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驱动未来——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科技创新工作回眸

22.07.2015  11:29

科学转型,支撑发展,创新强市,引领未来。从凭借资源开发求生存到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从原始工矿基地向现代科技新城和创新型城市迈进,白银市3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科技进步史,充分印证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

恢复建市30年来,白银市始终把科技进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自1991年,市委、市政府就将“科教兴市”确定为四项基本市策之一,把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进入新世纪,白银市主动担当创新驱动的示范责任,全社会科技意识显著增强,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有力的推动了全市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优化,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科学技术在白银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恢复建市30年来,白银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升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全市三县两区整体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落户白银。创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拒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600多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300多项,有127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650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励。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近10亿元,技术市场工作取得跨越式突破。累计申请专利3100多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7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全市共建成专业科研机构8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市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培育创新型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企业88家。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试点单位18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个,专利申请量过百件企业2家。全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00人以上,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人员达到6人以上,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领军人才99人,21人列入省级“333”、“555”创新人才工程,6人被评为“白银市科技功臣”,31人被评为全市科技创新带头人,44人入选白银市“215”人才工程。建成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5个,大学科技园白银园区3个,研究生实训基地5个。选派市县科技特派员644名,认定科技示范乡镇30个、科技示范村211个、科技示范户399户。建设靖远、白银区两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青岛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0多家院所和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恢复建市30年来,白银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

——被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白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铜资源大幅减少,有色金属工业陷入困境。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受到资源枯竭与体制转轨的双重制约,白银市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2005年以来,白银市经济转型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白银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遵循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和文化转型为基点,抢抓机遇,创造机遇,在城市经济转型方面开展了不懈探索。探索形成的“四个结合”(产学研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接续产业结合)和“六个转变”,被誉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白银模式”。2005年-2008年间,时任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国家部委进行专题汇报,争取实施经济转型项目。国家和部委领导也多次到白银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全面了解白银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2007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科技局等部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开展了《白银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研究》、《创新型白银发展战略研究》、《白银市支柱产业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编制了《白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进一步加大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力度,为通过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审核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2008年3月17日,白银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创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白银市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工作,获得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连续4次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三县两区整体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白银市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理念,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责、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真正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相继制定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白银的意见》、《科技支撑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股权激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逐步健全了科技管理政策体系,推动了全市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目标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各县区的科技进步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部分县区将科技进步纳入到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的科技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召开科技奖励大会,表彰奖励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3年,白银市通过2011-2012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再次创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白银国家高新区的前身是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是由市政府在2001年10月12日第三届深圳高交会上,与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签订协议组建的高科技园区,是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园区于2002年7月3日奠基。2005年全国开发区清理审核后,省政府于2006年7月批准其为省级开发园区,并更名为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8年底,国家科技部重新启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工作。白银市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园区升级工作。通过大量扎实有力的工作,2010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省继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白银高新区已形成了以高新区为龙头的“一区六园”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35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1.69平方公里,中信、中铝、中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入驻企业269家,从业人员9.23万。2014年,白银高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63.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35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4.9%。现已基本形成化工、有色金属(稀土)、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建材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等六大产业,在甘肃省35家工业园区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三,先后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三个智能园区试点工程之一,2014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

——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1年,白银市从依靠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启动了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由市政府与省科技厅联合建设。白银孵化器总体规划面积71.2万平方米,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四个功能区。目前,以政府为主导建成了生物医药中间体产业园和装备制造产业园,面积12.5万平方米;以吸引社会投资为主正在建设30万平方米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全市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吸引优秀项目、人才团队入驻,现已招孵企业118家,成功孵化出一批年产值超过3000万的科技型企业,引进硕士、博士研发团队20多个,搭建公共服务平台5个,企业拥有专利149件,累计开发项目186项,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200个,充分显示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打造孵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活力。白银市积极扶持孵化器及入驻企业快速发展,市级财政投入7300多万元用于支持孵化器建设,市级科技计划资金的30%用于支持入孵企业发展,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级各类项目资金566万元。启动建设了11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白银孵化器先后被评为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白银市科普教育基地,2014年12月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孵化器,成为白银市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重要平台。

——被列为兰白试验区核心发展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甘肃视察调研时强调,要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西部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途径,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构想,经过1年的积极努力,201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我省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并将白银高新区作为兰白试验区的核心区之一。白银市以省上“3510”总体方案为依据,以推动“3+4”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制定了白银市建设方案,提出了树立筑巢引凤的理念,按照“建平台、抓人才、育企业、推项目”的总体思路,实施“两大任务”,开展“六项工作”,推行“六项改革”,落实“五项保障”。2015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大会,全面部署了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工作职责,确定了22项市领导联系的重点项目,组织开展了64项重点工作任务。上海杨浦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技术转移甘肃中心在试验区内揭牌成立。2015年6月11日,甘肃股权交易白银运营中心揭牌,当天103家企业挂牌上市,全市目前挂牌企业共计210家。按照兰白试验区建设方案,启动了生物医药、碳纤维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五个专业园区建设工作,各园区规划正在编制,其中稀土新材料园中园已于2015年6月26日开工建设,并积极推动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合作共建白银生物医药经济园区。

——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

30年来,白银市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组织实施国家“863”、“948”、“973”计划项目12项,实施“中科院科技支甘工程”项目11项。科技发明领域创造的“白银炼铜法”闻名于全国。白银有色集团与中信集团开展合作,投入30多亿元用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长通电缆公司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高温超导电缆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获得多项国家专利。2011年,白银市政府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联合建设的超导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集成了我国近十年来在超导电力技术方面最新、最先进的研究开发成果,被评为“中国十项重大科技工程进展”。银光公司通过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T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银光聚银公司聚碳酸酯(PC)研发项目,打破了国外对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靖远煤业集团公司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专利7项,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首。华鹭铝业公司实施的阳极焙烧先进技术开发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甘肃省200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稀土公司研发的低成本AB5型稀土贮氢合金及高性能稀土贮氢合金技术,推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产学研合作成为白银科技工作突出特色

白银市是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产学研合作是白银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亮点。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坚持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产学研合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有力推动了白银城市转型,为白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型白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先后与100多家院所和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中科院近物所、化物所白银中试基地、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了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全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如今发展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院地院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成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产学研合作的范围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合作向项目、技术、人才、园区建设全方位合作转变。市政府从省内外专家学者中聘请了53名科技顾问和45名项目咨询专家,其中“两院”院士11名、博士生导师28名,为白银市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相继举办了“中国工程院技术创新院士行”、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白银市经济转型产学研项目(北京)对接会、第十届北京科技博览会白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介签约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白银)论坛暨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等多次产学研合作活动,组建了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

——科技助推农业发展硕果累累

白银市坚持把农业发展作为促进粮食增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结出丰硕果实。全市科技部门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发展精准农业,整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节水、用水文章,地膜覆盖、集雨补灌等抗旱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我市旱作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增产增收效果。反季节蔬菜、玉米育种、砂田瓜类、枸杞、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得到有效开发,绿色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取得较大突破。靖远绿色禽蛋、会宁小杂粮、景泰枸杞种植加工等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重点建设白银区、靖远县两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引进蒙牛、盼盼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了西北大磨坊等2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会宁恒星淀粉等近20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从2007年起,我市连续三年在沿黄百万亩灌溉农业区实施了10个方面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形成了一批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全市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0年,启动实施了“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建设工程,迈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坚实步伐。2015年,按照省、市委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部署,全市科技系统及时调整思路,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优势资源,加大对贫困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全面推进科技帮扶工作。

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呈现出又好又快、转型跨越、后发赶超的良好势头。进入新的发展征程,白银面临的最大责任是富民强市,最大希望是创新驱动。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白银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借科技创新这支神奇之笔,为“十三五”白银发展的宏伟画卷增色添彩,让这座转型中的城市焕发新的容光,铸就新的辉煌,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