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凝心聚力抓项目 转型升级促发展

06.07.2015  14:58

  白银市委书记 张智全 白银市政府代市长 张旭晨

  白银,是新中国诞生后建设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经过近六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百万亩高扬程灌溉农业区。白银境内有会师圣地、黄河石林等景观闻名于世,先后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城市、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创新型城市和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近年来,白银一直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生产力来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大唐、中材、华电、华能等一批知名企业,众多企业在白银生根开花、发展壮大,为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白银作为老工业基地、兰白核心经济区的重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经过近60年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工业的发祥地。“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在白银布局。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素有中国“铜城”之称,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白银是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白银氟化工产能和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主要产品高分子冰晶石、氟化铝、氟硅酸钠、氟钛酸钾等广泛用于冶金、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中国兵器集团银光公司TDI系列产品,已成功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特种化工、煤化工、化学试剂、金属盐、化肥、橡胶塑料制品等多门类化工产业体系,被列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白银是西部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全市累计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项目27个,循环经济项目151项,完成投资126.6亿元,初步形成了“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重点行业循环先行、产业发展协同共生、政府引导多元推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白银被列为全国首批产业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白银公司被列为全国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白银有色”模式列入全国循环经济60个典型模式案例在全国推广,白银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白银是国家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域。白银工业集中区是国办29号文件确定的西部重点发展区域,以国家级白银高新区为龙头的“一区六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先后引进项目534个,中信、中材、统一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数云云计算产业园、无人机轻型飞机、稀土高铁铝合金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工建设。2014年,科技部将白银高新区确定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发展区域,以探索西部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升级发展的新模式。

  白银是黄河中上游大型高扬程提灌区。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相继建成了景电、靖会等2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46万亩。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会宁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肉羊之乡”和“亚麻之乡”,靖远县是“陇原蔬菜之乡”、北京冬季蔬菜供应储备直供基地。

  白银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1932年4月2日、5月5日相继举行的“两当兵变”“靖远兵变”分别是甘肃最早和规模最大的起义,组建了陕甘工农红军靖远游击队和“西北抗日义勇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境内分布会师旧址、大墩梁阻击战、慢牛坡伏击战、虎豹口强渡黄河、打拉池战役等革命遗址。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师景园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会宁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城市”。

  白银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重点区域。位列腹地而山川壮美,绿洲与沙漠同在,长城与森林共存;三原交汇有大河中流,造就了中国最具观赏性和旅游价值的黄河风情线,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被誉为中国罕见、西北独有的中华自然奇观,位于其中的龙湾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黄河大峡奇观为特色旅游风情线,大敦煌影视城是西部影视新城,《天下粮仓》《神话》《大敦煌》等10多部影视作品在白银拍摄。有23个民族在这里长期生息,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已发现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6大类416项。白银被列入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兰白都市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