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保护区发现“熊猫植物”独花兰40余株

12.04.2017  10:34



 

  近日,白水江保护区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工作在开展野外调查时,调查人员在保护区海拔1700米处发现了珍稀兰科植物独花兰40余株,其生境为落叶阔叶林。据1997年《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上记载,独花兰在碧口、让水河、刘家坪等区域均有分布,但没有发现独花兰的真实面容。

  独花兰(学名:Changnienia amoena S. S. Chien):假鳞茎近椭圆形或宽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2厘米,肉质,近淡黄白色,有2节,被膜质鞘。叶1枚,宽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背面紫红色。花葶长10-17厘米,紫色,具2枚鞘;鞘膜质,下部抱茎;花大,白色而带肉红色或淡紫色晕,唇瓣有紫红色斑点;萼片长圆状披针形;花瓣狭倒卵状披针形,略斜歪,长2.5-3厘米,宽1.2-1.4厘米,先端钝,具7脉;唇瓣略短于花瓣,3裂。花期4月。独花兰因一叶一花而得名,生于疏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荫蔽的地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独花兰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被誉为“熊猫植物”,为兰科的原始类型,在植物系统分类上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次发现成片独花兰,在白水江保护区尚属首次,不但丰富了保护区科考记录,也为白水江保护区研究珍稀植物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数据。(白水江保护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