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白新庄群众说:跟着支部走生活有奔头

27.08.2015  14:23

  原标题:白新庄群众说:跟着支部走生活有奔头

  初秋,走进崇信县黄寨乡白新庄村,干净的水泥路两旁绿油油的玉米地里结满了饱满的玉米棒,向人们昭示着丰收的希望。白新庄村的百盛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投产的有机肥生产线上热火朝天,接连不断的订单让有机肥生产线丝毫不能懈怠。

  张亚东是崇信县黄寨乡白新庄村村委会主任和养牛协会会长,又是恒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和永盛标准化肉牛繁育养殖示范中心负责人。2008年初,他联系本村5户农民合资建办了黄寨乡第一个占地8亩的规模养殖园——百兴养殖园,修建了养畜暖棚12栋120间,肉牛冻配改良点3间,购买良种肉牛200头,当年饲养量达300多头,一年下来,户均收入3.8万元。第一年养殖取得的好收益坚定了张亚东养牛的信心。2009年,他协调联系扶持资金和贷款20余万元,扩建养畜暖棚6栋60间,购买架子肉牛86头,年饲养量扩大到450头,通过幼畜繁育和肉牛育肥,年收入10万元,从此张亚东成为黄寨塬上有名的养牛大户。2009年,张亚东帮助村民相继建办了张寨养殖小区和新堡子养殖小区,建成了黄寨乡第一个专业肉牛养殖示范村。

  说起自己的“养牛经”,张亚东激动地说:“去年养牛我家收入30多万元。现在养殖中心一共有300多头牛,其中100多头是我自己的。今年有机肥工厂也开始生产,不仅解决了牛粪太多的问题,还能赚钱,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跟着党支部走,生活有奔头。自从有了合作社,成立了产业型党组织,我们可真是走上了肉牛养殖致富的新路子。”

  2010年白新庄党支部联合黄土、张寨、新堡子等4个养殖小区,注册成立了集改良、繁育、推广、营销于一体的黄寨乡恒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6月申请成立了党支部,建立了黄寨乡第一个产业型党组织,有效整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破解了发展难题,实现了“抱团”发展,推进了养牛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市场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日常监管常态化,充分调动了党员带领群众发展牛产业的积极性,先后培育了17名党员示范户,带动了33户群众养殖肉牛达10头以上。

  “群众在哪,党支部就要延伸到哪里。建立党支部,就是要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引领村民走上致富的路子”崇信县黄寨乡党委副书记张继珍介绍,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以后,为了找到致富的门路,在完善各项制度要求的同时,支部经常研究讨论产业发展的难题,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养殖技术辅导,并且建立了贷款联保小组,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18名党员养殖户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39个,通过开展干部帮党员、党员帮党员、党员帮群众的活动,指导帮助群众发展大户养殖102户,为白新庄牛产业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怎样才能降低养殖户的运输成本和养殖风险,推动牛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迈进?

  合作社党支部引导群众从种植全膜玉米、推广秸秆饲料加工新技术入手,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多种方式,种植全膜玉米1280亩,修筑青贮池120多座,培育了“玉米种植、秸秆转化、肉牛繁殖、牛粪加工、还田增收”的五位一体循环产业链,有效解决了养殖户的饲草问题。为了更加节约养殖成本,2014年合作社党支部新建永盛肉牛育肥繁育中心,引进了抗病能力强、销路好的秦川红牛、西门塔尔等改良牛种和基础母牛自己进行育肥繁育,并经常组织群众开展“良种、良料、良舍、良法、良医”五良集成配套技术培训,将繁育后的牛犊投放和自销到周边养殖小区进行育肥,有效带动全村牛饲养量达到2600头,其中5头以上养牛大户新增60多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随着养牛户的增多,粪便处理又成了难题。合作社支部书记张亚东经过多次去山东等地考察,依托肉牛育肥繁育中心,2015年注册成立了百盛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年生产2万吨的“陇东宝”有机肥生产线,对全乡养殖小区粪便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循环处理。“目前繁育中心有基础母牛221头,牛犊120头,按每头基础母牛8000元的购进价进行饲养,一般13至15个月后可卖到10000元,期间能产5方牛粪并能产1个牛犊,牛犊出生三个月后能卖6000元左右,饲料成本3000元,基础母牛所产的牛粪价值正好抵消了牛犊的饲料成本,牛犊就成了净利润,这就更加降低了养殖成本,为村民们养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谈到有机肥工厂,张亚东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目前,合作社党支部培育了17名党员和1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人,组建了肉牛养殖党员服务队,为群众提供肉牛养殖繁育、饲料、技术、产销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目前,白新庄、黄土两村肉牛养殖一跃达到了3200多头,出栏1600头,实现纯利润380多万元,牛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以上,群众逐渐摆脱了扣在头上的“穷帽子”。3

  记者 柳静霓 丁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