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虽破,“痛”未结束 拿什么弥补被拐之“痛”?
图片来源:网络
正在上映的电影《亲爱的》,向人们讲述了田文军、鲁晓娟在孩子被拐后踏上漫漫寻子之路,之后又与孩子“养母”李红琴争夺孩子的故事。找回孩子,全家团圆,可是孩子只认“养母”不认亲妈,故事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影片以“打拐”为题材,既反映了拐卖儿童犯罪的危害,又折射出打击拐卖儿童犯罪面临的诸多困境。如何弥补被拐之“痛”?实现从“全民打拐”到“天下无拐”,还有哪些工作要做?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采访。
案件虽侦破,留下的“痛”尚未结束
儿子小涵(化名)被解救回家已经近一个月了,但王志雪发现,有时儿子还是偷偷地说恨她,埋怨她看管不严致使其被拐,且时常念叨“养父母”的好。
王志雪无奈地说,这可能就是债,我欠了将近10年,要慢慢还。
2005年7月3日,河北邢台的李登亮、王志雪夫妇1岁半的儿子小涵被拐,遂向警方报案。警方发现,四川省三台县的赵某有重大作案嫌疑,且案发后下落不明。2011年5月,公安部将此案列为打拐专项行动第一批督办案件。但缺乏有价值的线索,案件一直未能侦破。
今年以来,河北省公安机关开展积案攻坚,重新梳理未破拐卖积案。邢台警方先后奔赴陕西、山西等地,经半个多月的艰苦工作,6月9日,在陕西韩城一煤矿最终将逃亡近10年的犯罪嫌疑人抓获。
之后,警方深挖细查,又辗转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将该案同犯吴某、郑某、饶某等抓获。9月25日,警方将被拐卖、正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上学的小涵解救,并送还其亲生父母。经DNA信息比对,小涵就是10年前李登亮、王志雪夫妇丢失的孩子。
案件成功侦破,看似圆满画上了句号,但它带给李登亮一家人的“痛”远不止这些:近10年,李登亮夫妇强忍悲伤,苦苦追寻,记不清找过多少次;近10年,李登亮夫妇有了女儿和小儿子,小涵回来后,如何与他们相处成了新问题。
其实,这种“痛”在影片《亲爱的》主角田文军的原型彭高峰身上亦有体现。2008年他在深圳工作时儿子乐乐被拐。3年寻子期间,受过骗、想过自杀,后在亲戚劝说下生了小儿子文博。找回儿子乐乐后,却发现孩子和养母感情深厚,不想回家……
“拐卖儿童犯罪,罄竹难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公安机关不会放弃任何一起拐卖案件的侦破。”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