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艺考该吃退烧药了

28.01.2015  03:50

    每年的1月份是高考生眼中的“艺术节”,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都在这个月开始各类的专业考试。今年我省高考艺术类再次呈现了升温态势。据了解,2015年甘肃省普通高考艺术类考生人数29419人,比2014年增加633人。其中美术类考生人数再次刷新去年最高纪录,又创新高地达到15607名。音乐类、舞蹈类、编导,以及首次统考的空乘专业,考生人数也都高居不下。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疑虑,疯狂的艺考是不是该吃退烧药了?

    艺考热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现象,相反,逐年升温的艺考热现在已经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原本投考艺术类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是需要两个前提的,一是热爱,二是天赋,如今还要加上第三条,那就是经济能力。培养一个艺考生,成本远远大于报考普通专业的学生,不仅持续多年的专业学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是参加各个学校的专业考试,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记得去年《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第四集《家常》时,片中出现的河南母亲,为了女儿学小提琴,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爱实在有些畸形,被广大网友吐槽“三观不正”,但其中的付出却又不能不说是艺考生真实的反映。

    这个例子虽然多少有些极端,但好在学琴的女儿毕竟热爱音乐艺术并且具有天赋。而实际生活中,更多的艺考生却是在无可奈何挤不上高考独木桥的状况下,不得已将艺考当做了一条上大学的偏门、捷径。不少艺考生其实都是抱着“上一个大学”的心态来参加考试,而非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这背后是诸多无奈,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选拔人才的学历门槛是越来越高了,虽然历经扩招,使很多人圆了大学梦,但是人才选拔制度相对单一,千军万马去挤高考的独木桥的现象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而艺考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竞争相对较小,于是便成为很多文化课有困难考生的选择。

    而与此对应的是很多高校,看中艺术类专业学费较高,将艺术类专业视为“摇钱树”,纷纷设立。这些学校的功利心思其实一望而知,盖因美术、音乐、动画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花费十分高昂,而艺考生大多舍得花钱,于是,艺考被一些院校视为创收宝地大肆拓荒,即使师资、硬件跟不上,也一定要“迎难而上”。只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有多少质量可言呢?

    多年来,中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在呈现日益扩大趋势的同时,就业难也始终困扰着艺术类毕业生。曾经热门的多媒体制作、动画、影视剧编辑、播音主持等专业,如今几乎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耗费了多少家庭财力、人力和学生精力,甚至是痛苦折磨的艺考“捷径”,现在看来着实越走越窄。

    无论从人才选拔的公平角度,还是从就业需求的角度,已经“发高烧”的艺考都应该降降温了,艺考生也不应该继续是低分进大学的“捷径”。2013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随后发布的《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要求提高艺术类招生文化课的控制分数线。以美术类为例,本科专业文化课控制分数线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学生文化成绩的70%。因此,艺考已不是文化课成绩不好也能上大学的偏门、捷径,仍然沉迷于此的家长、学生应该理性看待艺考的价值和市场,不要再盲目加入艺考的“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