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学区房背后是畸形高教发展

12.11.2014  05:0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在北京,有人花135万买了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难求。

    高价学区房一坑难求,看似夸张的现象,其根源却很简单:义务教育的校际不平等。之所以还有人愿意买天价的学区房,部分原因是许多城市不接受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学,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地居民对附近的学校不满意。

    当然,所谓的重点小学从法律上讲是违宪的。宪法第46条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所有公立学校都应当在生均经费、设施硬件、师资软件等方面达到基本平等。然而如果所谓的教育资源平等就能解决天价学区房的问题,那么这种思维显然太过于简单了。我们应该看到天价学区房就像一条绳索,背后串联着从小学到大学等一连串的问题。

    法律归法律,现实是现实,多数中国家长都很“功利”,他们送子女上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上好大学。所以即便依靠行政力量能够做到小学教学资源平等,也难以解决天价学区房的问题。因为,学区房的问题发生在基层,但是根源在上面——中国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

    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数量剧增,许多学院乃至专科学校都升格为大学,高考录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值得上的大学并没有变多。全国的一百多所“985”、“211”高校加起来不过几十万的招生规模。每年近千万争夺有限的名额导致了高考大战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因此,高等教育不改革,那么即便基础教育资源平等了也难以解决天价学区房问题。

    高等教育的问题也很明显,限制和歧视民间办学是一大问题,而另一大问题是,把公立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进入“985”、“211”序列的大学一直在养尊处优,而进不了就在各种层面上受限制。由此,大学虽多,但值得上的却永远是那么几颗寥落的星辰。

    当然,我们也应该欣喜地看到,2014年,国家已低调废除211工程与985计划。而这之后,北大、清华等传统名校固有光环就有可能消失了,它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非著名高校竞争。而那些普通大学也有了成为“一流大学”的希望,它们会憋足劲和北大、清华竞争。

    如此高等教育就有可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高等教育资源均等了,那些曾经“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小学才不会那么炙手可乐了。一言以蔽之,天价学区房背后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条线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高等教育管理机制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