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需要“精准”帮扶

02.06.2016  11:38

    徐晓兵

    5月31日下午,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前往皋兰县水阜镇初级中学、砂岗小学调研学校教育工作、看望农村留守儿童、与师生共庆“六一”,并邀请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现场座谈,听取他们的诉求,要求把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象“以爱育爱”,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同学共同关爱的一股暖流。(详见《兰州日报》6月1日一版)

    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与农民工相伴相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由于多种原因,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失家庭的关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受到伤害。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条件下的阶段性产物,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但是受制于城乡二元分割下的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因素,他们的子女却无法跟随身边,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教育、安全及情感等方面一些长期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回到他们身边,但显然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是不现实的,需要长时间的社会发展来解决城乡一体化和贫困问题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在当前发展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各级政府、公益组织和个人都加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中来,确实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境遇。但实事求是的看,这些爱心帮扶活动确实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些帮扶活动,经常是“节日性”问候,而缺少日常性的制度化长效机制;有的公益项目组织各种“爱心”下乡活动,但是往往时间局促,以至于还没有触碰到实际问题,大学生、志愿者就已匆匆离开。对此,有公益人士指出:“问题并非出在关爱资源的不足上,而是我们的救助结构有缺陷。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国务院印发《意见》后,民政部旋即首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设立了专门业务处。同时,由27个部门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即联席会议制度也开始运行。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全面且权威的数据系统,不仅为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状况提供一手资料,而且有助于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效率。对留守儿童开始实施精准帮扶进入实施阶段。

    精准帮扶对于解决当下围绕留守儿童相关的种种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正如李克强总理此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强调的,更为关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这个“源头”是什么呢?事实上,除了个别家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并没有大的问题,因此关键是要解决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看起来是一类群体,但实际上都是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个体,解决问题也必须一个个去面对,这也是一人一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的原因。有了这个台账,才能一对一地加强对“打工父母”的教育帮助,让家长们经常性地跟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力量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障。例如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畅通孩子和父母的沟通联系;另外,要明确教育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关爱,让老师们传达出“母爱”“父爱”;而各类群团组织和公益机构可以发起更多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担当“志愿父母”,经常性地和孩子们交流,提供亲情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