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你的哀愁谁来解?

01.06.2014  03:33

    “我有1790天没见爸爸了……你什么时候回来?”江苏盱眙河桥中心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在白纸上写道。孩子们的心声刺痛了多年在这里进行帮扶的盱眙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5月21日,他们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给留守孩子的父母下发“督促令”,以法律的名义督促他们常回家看看孩子。两名留守儿童也在法官的陪同下,在南京一建筑工地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

    看到这样的新闻,虽然有一个貌似大团圆的结尾,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释怀。要知道,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最少有6100万的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被人称之为“新时代孤儿”,过着“草样年华”。没有人知道“留守儿童”是谁发明的词语,也不知道最早从什么时候出现,总之,这些年这个词语频频出现,也频频地刺痛公众的眼睛。有评论这样表示:舆论、学术界用“生存危机”来形容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亲情缺失、感受不公、心灵的伤痛造成的阴影和扭曲,它所衍生的问题不止是儿童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厌学失学、流浪,成为犯罪的“后备军”等,这些现实问题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隐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处伤痛。

    爸爸为什么不回来?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权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父母的无情。因为这只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问题是他们还有别的路可走吗。在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是依仗着人口红利而前进,这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贡献居功至伟,但是他们获得的回报却不成正比。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作了许多努力,但是在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面前,农民工们依然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就算把孩子接到身边,也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他们四处游走,没有固定的安身之所,自己生存都很难,哪有精力照顾孩子?在许多地方,连农民工子弟学校都不能生存,遑论让孩子享受更好的待遇。

    小马飞刀以为,旧有的户籍制度必然要为新兴的城镇化来进行配套更新,甚至是改革性的动作。打破户籍、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让农村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城市找到归属感;还有就是均衡公共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形式的优化,让“基本的谋生手段”转换成“有体面的社会分工”,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只能换来更多的叹息和廉价的同情。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个时候,除了祝福,更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