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画60米画卷 老人四处采风绘“穿越版”老成都

18.03.2016  10:20

陈忠阳展示25米长卷。

陈忠阳(左)和志愿者。

老成都祈福仪式游街。

  4、50年代的近现代,老成都的古往今昔,被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画了下来。查找古籍验证,四处采风,土生土长的“老成都”陈忠阳用30多年的时间画了2卷共长60多米的“穿越”画卷。让人称奇的是,他没有一点专业绘画基础,全靠自学。长卷耗时耗力,已经70多岁的陈忠阳说,他要将绘画坚持下去,今年还将创作第三卷。

  25米长卷还原老成都几千年历史

  “茶马古道,驼铃远逝……”打开陈忠阳其中一幅《天府梦华图》。长25米的卷轴缓缓铺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极具古味的金沙时代,梳着发髻的人们戴着青铜面具,冷兵器时代的服饰生活鲜明有特点。画卷并未着色,细致的工笔,黑白的色调,远观似乎内容并不丰富。细看却发现,每个人物十分鲜明,并不草草了事。简洁有力的工笔画,层次分明,加上山水画的留白意境,别有一番滋味。随着卷轴铺陈开来,仿佛重回历史。而随着画卷地慢慢展开,人物的服饰和建筑的风格也开始慢慢变化,从秦汉到唐宋,从明清到近代,一幅“穿越”版的老成都逐渐呈现在眼前。陈忠阳说,画是从金沙时期开始,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时代在同一幅画作中展示。

  比如,成都游乐习俗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天府梦华图》着墨最多的也是唐宋时期。“这是唐宋时期的成都,当年的成都城市规划水平就很高,像现在红星路广场那片,在千年以前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陈忠阳说,当时“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江水远非如今可比,农历二月初二为“踏青节”,“春游锦江”是重头戏。沿着卷轴上的锦江观赏,由最高首长率一众官吏、眷属分乘彩船数十艘,从万里桥顺江而下,彩旗招展,鼓乐不断,城中士女聚集围观,好不热闹。赏花、游街、逛市、看庙会、登高楼、饮酒、饮茶等,虽是几幅街景,也管窥出了当年的盛况。

  画卷另一部分着墨多的,便是近现代的老成都景观。古老的巷陌,幽深的院落,滚铁环的石板路,家婆门口的古井……今年已经73岁的陈忠阳说,“这个是我根据自己的记忆,相比古时候的考究及再创作还原,要更真实一些,也融入了我的更多情感。

  独有美食记忆 老成都有许多的“意想不到

  秦代的斗拱、城墙,唐宋时期锦江的繁荣盛景,清朝的西学东渐……除了这些历史特定标签的还原,生活场景也十分生动,还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

  宋代的太平车成都也有,成都的太平车还经过了改良,用棕叶当车顶,冬暖夏凉,成了当时的“空调车”,在那个年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老成都的历史,怎么少得了美食。画的是生活,贯穿整个长卷,唯一不变的就是美食,让人看得口水直流。

  除此之外,女子摔跤,女子马球、马术等等在画中均有体现。“那个时候就有专门有针对女性开展的活动,女子运动的活跃,说明我们成都的女性独立意识很早就有了。”陈忠阳说,画里大到建筑设计、街景还原,小到每个朝代的人们的头饰,他都十分认真。

  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出当年老成都的风貌,他创作期间四处采风,大量阅读典籍,收集资料。“做到百分百还原也不可能,毕竟是艺术创作,比如有些看上去像是人物情节的设计,你不能去较真,非具体说这是哪个年代的哪个人。我只是还原一小部分,老成都的历史,也不是一幅两幅画能够画得完的。”陈忠阳说。

  无基础自学绘画 四处采风还原人间百态

  陈忠阳其实没有绘画基础,他曾是一名建筑工人,绘画只是他的一个爱好。“没有老师教我,我就自己画,看别人的作品怎么画,我就跟到研究,熟能生巧嘛。”陈忠阳说。

  从1983年开始创作长卷,《天府梦华图》陈忠阳画了两卷,都叫一个名字,一幅近40米,一幅25米。为啥画了两卷?陈忠阳说,第一卷他画了15年,但完成时却不满意,于是1999年他开始创作第二幅《天府梦华图》。“不满意就重画,人生当不在乎重头再来。”因为这样的坚持,他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创作。2012年,第二幅《天府梦华图》终于完成,期间他不断修正,重画了7次,画了4个版本。相比第一幅,第二幅情节更加生动,人物也更加丰富了。

  为了让自己的画作内容能够丰富详实,多年来,陈忠阳四川采风,查阅了诸多典籍。“了解的越多,对创作越有帮助。通过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能感受到每个年代都是这样,生活有繁华,也有凄凉。”在《天府梦华图》里,出现了重复的几个人物形象。在饭店门口,有一个骨瘦嶙峋的男子跪在地上,将一条板凳顶在头顶,旁边还有彪形大汉,手拿鞭子似在呼喝。“过去穷苦人家没饭吃,吃了饭没钱给,就要跪在外面顶板凳。也有因其他事情被欺凌顶板凳的,有时候要顶一整天。过去的那些年代,穷苦人的尊严总是被践踏的。”陈忠阳说,相比繁华的盛景,这些虽然在画作中并不显眼的小人物,他更用心。《天府梦华图》里,没有显赫的大人物,每一处繁华,都是每一个小人物组成,无论是长街里,还是锦江中,船工汉子和洗衣阿婆,卖糖小贩和赏花姑娘……品味画卷的同时也读出了人间百味。

  古稀“重头迈”为留下记忆他想再画长卷

  “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情,我就要说,就想画下来。”虽然年逾古稀,老人却满怀热情,在他看来,书画艺术需要继承和创新,要常常和年轻人沟通交流。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孙昭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陈忠阳还给他们送去了几幅正在创作的,颇有意思的系列漫画。针对如今社会的弊病,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分,画出了别样的“地狱众生相”。“有钱能使鬼推磨”、“油炸贪官”……作品虽尚未完成,却已十分耐人寻味。

  陈忠阳今年已经73岁了,爱好画画的他,对民俗古典文化等也颇有研究,还曾经还应邀编撰了武侯区地方志。并将童谣民俗融入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大人吃饱三顿饭,娃娃要拿挂挂钱。”“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白米甜,白米香,娃娃不得饿芒芒。”这些琅琅上口的童谣配上漫画,妙趣横生。

  创作出的两卷《天府梦华图》,耗费了他30多年。有人对他说,你画这个没有意义,你不是名家,你的画作不值钱。曾经,他将自己的作品送至成都某文化馆,只报了作者姓名,对方便让他带上他未开封的作品离开。“我不求什么,也不觉得我的画意义很非凡,技艺很高超。我活了几十岁,见证了成都的变化,只希望能为老成都留点什么东西下来。”他告诉记者,他不怕重头开始,今年他要开始第三幅长卷的创作。“这一幅,我要上色,内容和情节都会比之前的两幅更丰富。我会坚持画,可能这辈子会画不完,但我要坚持到我画不动的时候。”(记者 魏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