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不能指望“自来水”
本周有两部新上映的电影值得关注,一部是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一部是曹保平导演的《烈日灼心》。从公映前的点映场和首映场传出的口碑,可以感觉到两部新片都有其独特之处,不乏忠实的拥趸者,不吝夸赞之词,在自觉主动地帮助电影进行宣传,这些观众自称“自来水”。
“自来水”貌似有较高的电影审美水平,且在社交媒体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这么说,一部电影票房的推高,肯定少不了“自来水”的功劳;相反,一部电影的票房低迷,也可能和只认好电影的“自来水”的冷嘲热讽分不开。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电影可以靠“自来水”推高票房。
按照现在电影票房的基本规律来看,考验一部电影,首当其冲的是首日票房,其次是首周末票房。如果在这两个节点上,一部电影没能达到预期目的,那么总票房就没戏了。通常“自来水”起作用是在首周末票房之后,促使电影保持一段时间的热映。
但比“自来水”更强大的因素还有许多,比如消费饥渴。当市场上一段时间缺乏好片之后,有质量过关且不乏亮点的作品上线,观众就会表现出超常的热情。今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的共赢,就是最好的事例,这样的景象在此前已经得到数次验证。其次是作品类型,《捉妖记》能过23亿票房,除了本身质量不错、填补市场需求、影迷口碑上扬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的故事类型老少咸宜,题材新鲜,表现手法有创意,这才是它撬动市场的关键。再推远一些看,如果把当年《富春山居图》的票房奇迹当成观众好奇心使然,那是太感性的理解,相当大的原因是,《富春山居图》占有类型优势,所以才有众人埋单。
“自来水”的作用建立在影片质量基础之上,那么,当《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这两部质量不错的作品上映时,“自来水”的威力还会显现吗?我的判断是不会。尽管会有诸多影迷为之摇旗呐喊,但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注定不会太高,而不高的唯一原因是:它们都不够商业,或者说,它们都不是严格按照商业规律拍摄制作的作品。
《刺客聂隐娘》有商业上的卖点,侯孝贤新作,舒淇、张震主演,改编自唐传奇……但在创作包括制作层面,却都是一部大文艺片。对于普通观众以及电影院里的主流年轻观众而言,它甚至还有点文艺过头了,这样的电影不会缺口碑,也不会缺解读文章,但指望在票房上大有斩获,只能说是不现实的想法。
《烈日灼心》也面临类似问题,强烈的影像风格、沉重的故事都与市场上相对通俗的观影需求相悖。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非主流好电影卖不了高票房,绝对的垃圾片有可能会获得高票房,不好不坏的电影则取决于题材与类型——迎合了市场与观众,自然大卖;与市场、观众有距离,看情况。在这个规律下,《刺客聂隐娘》和《烈日灼心》是接近第一种状况的。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一次别离》《艺术家》……这些奥斯卡获奖电影在中国市场均遭冷遇,不是这些片不好看,而是它们与目前卖座电影的类型不同,有再多“自来水”鼓与呼都没用,大批观众照样持币待购,直到让他们内心欢呼雀跃的影片出现。
所以,如果《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两片的最终票房不甚理想,也不要觉得失望。这样的影片在开拍伊始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有人是奔着艺术与理想去的,有人是奔着票房与成功去的,选择的方向不一样,就无法牵强地要求结果必须一样了。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