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文化融合的陇南模式

13.10.2015  11:24

  原标题:电子商务与文化融合的陇南模式

  2013年12月,陇南市确定了“推进电子商务实现集中突破”为陇南“433”发展战略之一,依托电子商务将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的优势,作出了实现电子商务集中突破的战略决策。2015年,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理念后,电子商务在陇南与各个领域出现不断融合的局面。全市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交易、支付、娱乐等,电子商务迅速发展,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了电子商务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百姓创业、微媒营销、助农增收的“陇南模式”。

  将电子商务与传统节会紧密结合

  利用全市举办的一系列节会如武都区花椒节、成县核桃节、礼县苹果节、徽县苗木节、宕昌县药材节等,与电子商务深度结合,一方面使得本地商户迎合市场需求,开发出了适合网上销售的新产品,促进了电商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会展时空局限,在紧抓大客户、老客户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小客户、新客户,提高了农特产品的销售价格,也扩大了展会的影响力。

  将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

  通过电子商务的宣传,依托陇南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农业体验游。实施农村床位工程,组建乡村旅游公司,培育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示范户和示范村。通过政策、土地、银行贷款等方面扶持旅游重点村及园区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旅游村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村网络通信水平,建立乡村旅游移动平台;通过网店、微信、微博、微电影、旅游节庆和媒体专栏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线上推广;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定,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商品和当地土特产等多项业务;通过网络带动旅游乡村农特产品和旅游文化产品消费。

  将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文化紧密结合

  全市将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结合。宕昌县通过挖掘中药材文化研发药膳包在网上进行热卖;文县以“山歌水妹”形象结合白马藏族的特色文化,打造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西和县进一步打造“妇字号”创业品牌,弘扬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把大力发展乞巧文化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作为服务扶贫开发大局、服务妇女脱贫需求的重要举措,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销售模式,起到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效果。

  在乡村舞台建设示范点,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民俗工艺,开发刺绣、剪纸、字画、奇石、木刻等产品,组织成立文化产品协会,发展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电子商务网店400多家,形成“网店+协会+农户”的模式,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

  网店数量快速增长。通过宣传引导、鼓励支持和广泛开展培训,全市掀起了开办网店的热潮,网店总量由2014年初的1125家迅速扩展到目前的6312家,增长了5倍多,去年全市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总额7.71亿元,今年截至目前电子商务营业额8.93亿。电商队伍快速壮大。把培养电商人才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措施,坚持外抓学习考察,内抓操作培训,今年全市累计培训32366人次,带动就业6421人,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学生村官、乡村干部、农村返乡青年及未就业的大学生、两后生为骨干,以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农产品购销和贩运商为主体的电子商务专业队伍。

  完善了产业基地。采取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启动实施了“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陇南农产品(核桃)交易中心”、“陇南顺通电商物流园”和9个电子商务示范点等一批重点项目。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随着“互联网+概念”的盛行,互联网为“草根”的原创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低门槛及方便的上网条件,使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创意展示给大众。目前全市有政务微博3000多个,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渠道。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陇南特色优势资源,生产更多的适宜网络销售的名优产品,为电子商务网上营销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各县区将电子商务与本县区特色产业文化紧密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办各类涉及旅游文化产品网店400余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13.08亿元,上半年达到5.36亿元,带动就业21283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