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阳光照亮“内鬼车牌”藏身黑箱

16.06.2015  14:03

□资料照片

    近日,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一起非法获取上海车牌案。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原上海市某国税局科员傅某、蒋某与黄牛陈某等人通过在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上偷盖真章或涂改拼接并加盖假章等多种手段,骗取车牌额度,致使5000张没有经过拍牌程序的牌照流通在上海的交通网络,从中非法获取利益高达2.2亿元。

    (据新华社电)

    给车上牌合法上路,在上海这样限牌的城市并非易事。据悉,要获得有“世界上最贵的铁皮”之称的上海车牌,交100元人民币手续费,却连排队的机会都得不到;即使有幸排到了,并愿意花上近8万元的费用,可拍到的概率也只有不到5%。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上海车牌,却在管理部门的里应外合下摇身成为牟取暴利的工具,权力寻租的轻而易举让人触目惊心。

    作为化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手段,车牌拍卖尽管存有争议,但制度一经出台,执行层面的公平公正便是底线。上海私车牌照拍卖以来,价格一路看涨,中标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内鬼车牌”案件所暴露出的寻租行为,直接洞穿了制度公平的底线,既挑战了限牌制度的权威,也难以避免地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从案件审理时披露的细节来看,“内鬼车牌”现象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税、交通、车管所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库系统不联网、不共享。各管一段的情况下,势必形成信息不对称局面,由此给了黄牛和内部工作人员可乘之机;更要命的是,缺乏监管形成了局部的制度黑箱,给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尽管涉案的只是普通科员,涂改拼接票据、私刻偷盖印章的手法也并不高明,但一旦失去了制约,微小权力也能一路“裸奔”导致重大腐败。

    一边是漏洞百出、形同虚设的制度围墙,一边是贵比黄金、火爆紧俏的车牌市场,“低风险、高收益”诱惑之下,权力的出轨几率增大。于是,“内鬼车牌”暗流汹涌,甚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能够随着政策调整而不断变换作案手法,肆意疯长成少数人的“摇钱树”,便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上述案件折射出来的“微权巨腐”现象再次说明,只有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管,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种权力黑箱,才能杜绝寻租行为发生。具体到实行“限牌”政策的城市,可通过相关部门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关键职位上的人员轮岗,乃至及时全面的信息公开等手段堵塞漏洞,最终形成内外监督的制度链条,从而避免类似“内鬼车牌”现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