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征精神 传承长征文化

19.12.2015  10:42

长征艺术团庆“八一”演出(图片提供:长征艺术团)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甘肃省长征艺术团计划用80场演出,向伟大的长征精神致敬。在红军长征的历程中,甘肃是重要的落脚点,是必经的通道,是神圣的会师地,是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或许是个巧合,长征艺术团的带头人董军非常懂得红军、懂得长征。人言“四十不惑”,不到四十岁的董军却早已“不惑”了:“有的老板去庙里一捐就是几十万,这是人家的信仰。我有钱没钱,都要传播红军长征文化,这是我的信仰。

董军的座驾,是一辆2.5升排量的红旗H7,全部费用算下来接近50万。周围很多人甚是不解:“这么多钱,够买一辆奥迪、宝马了,干嘛买个国产红旗?”4s店店长甚至认为他一定是个官员——“民营企业家买这么贵的红旗车,在兰州恐怕找不出第二家”。当得知董军是因为钟情长征文化而有意选择“红旗”这个品牌时,店长不由得慨叹:“这对红色文化的感情可真深!

在董军看来,红旗不仅是一辆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情结。想到了“红旗”,就想到了毛主席、民族产业、长征精神、红色文化。董军回忆,自己从小就是在一种红色氛围中长大的,家里各种红色文化元素,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现在的人生道路。《长征组歌》伴随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又成了他青年时代的创业主题。

1936年10月9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宣告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从此,会宁多了一种文化:会师文化。7岁之前,董军在兰州军区的部队大院里感受军营文化。7岁之后,董军在会宁城乡感受会师文化。人民军队的文化符号,深深镌刻在他的骨头上。人民军队的文化基因,深深根植进他的血液里。

1996年,甘肃省会宁县举办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活动,邀请了邵华、毛新宇等人参加。站在学生方阵中的董军,看到“山上山下、人山人海、红旗如画”的壮观景象,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他说,现场观看《长征组歌》演出,和听磁带的感觉大不一样。从那时起,从事红色演出的念头在他心里萌芽。从事与人民军队文化相关的事业,成了他必然的选择。

2000年,23岁的董军从西北师大音乐系毕业,走上了传播长征文化的创业道路。

创业艰难百战多。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要搞一个宏大主题的剧团,难度实在不小。凭着一股“小马乍行嫌路窄,雏鹰展翅恨天低”的闯劲,董军争取到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日报的全力支持,开始组建长征艺术团。甘肃日报支持了场地,甘肃省文化厅支持了演出场次,却还没有资金。不敢向严厉的父亲开口,董军偷着管母亲要了三千块钱,购置了电话、沙发等基本办公用品。虽然堪称简陋,但一个可以追求梦想的“舞台”搭建起来了。

大笔写大字,大人干大事,大事有大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用在董军身上很合适。创业前两年,他和伙伴们基本没有工资发,偶尔能发点生活补贴,大家时常需要吃泡面度日。董军的胃病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但即使这样困难,也陆续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团里来,就为了“长征”这两个字。长征文化的信仰,长征精神的力量,帮助艺术团渡过了艰难的初创时期。后来,看了媒体的报道,亲友们才知道“董家的娃是个干大事的”。

虽然名字叫作艺术团,但董军不喜欢人们简单地把他们看作只会唱歌跳舞的一帮人,他们在用艺术的形式承载着伟大的理想信念,在用生命传承着长征精神。一次邀请某位领导观看长征文化演出时,领导问董军:“现在还有人玩这个?玩得下去吗?”一个“”字,让董军的心里非常难受,从此他再也不找这位领导了。董军觉得,用“”字来形容伟大高尚的长征文化,简直就是一种亵渎。多年来,艺术团拒绝了很多捧场式的商业表演,就为了对得起身上穿的这身红军军装。这样做,牺牲了经济收益,却也坚守了文化信仰。这正应验了当初父亲给董军的事业下的断语:“走这条路,经济上会有压力,但人生方向没有偏离。

为了联系业务,董军买了一本电话黄页,挨个给企事业单位领导打电话。“被挂是常有的事。一上午打10个电话,有一家单位同意接洽,我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坐着公交车大老远地赶过去,结果人家说你下午再来吧。即使这样,董军也不灰心丧气,他鼓励自己:“让下午再来,那就是还有希望。”董军说,谈上百家,往往只成一家,但他靠着长征精神坚持着,相信终究会成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董军的为人和信仰,帮他拉来了艺术团的第一笔像样合作——第一年3万元,第二、三年都是6万元,这样合作了好几年。合作方五泉啤酒厂的领导告诉董军:“我首先看上你这个人,其次支持你这个事业。

每次演出谢幕、掌声响起来的时候,董军的心理都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为成功而感到喜悦,另一方面又要为下一次的奔波劳苦操起心来。这时的他,感觉有点疲累,有点迷茫,有点懈怠了。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董军一个人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由于团里经济拮据,他不敢带别人。董军先后拜访了邵华、杜义德、王定国等人,向他们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大家对这个来自红军会师圣地会宁、传播长征文化的年轻人非常重视。邵华鼓励他“一定要坚守,一定能做好”,并为艺术团题词“长征的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生怕仓促写不好,还是事后写完寄到甘肃的。老红军杜义德将军流着泪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能传播长征文化,我们当年没有白努力啊!”在谢觉哉夫人、著名西路军红军女战士王定国家中,董军还蹭了顿饭——老人听说他是会宁来的,非留他吃饭,还特意炒了两个菜。“这是我在老红军家里吃的唯一一顿饭。”董军说,这顿家常饭菜,比他吃过的山珍海味还令他难忘。北京之行,董军收获了八张合影和八幅题词,让他非常振奋:“比收入十万元钱还高兴!”回甘肃后,他传播红色文化的劲头更足。

2003年,正当艺术团渡过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初创阶段,想要更上一层楼时,“非典”来了。肆虐的病毒,横扫了一切社会正常秩序,别说是让人花钱来看演出,就是请人白吃饭都没人理你。艺术团的工作“瘫痪”了,但长征文化不能“瘫痪”,也不会“瘫痪”。董军翻看了毛主席《送瘟神》诗歌的创作背景,决定振奋起长征精神,加入到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一本名为《用长征精神筑起抗击非典的万里长城》的画册出版了,并免费向社会发放十万册。画册里,不但有红军长征文化的内容,也有与抗击“非典”相关的各种知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再次绽放光芒,帮助人们度过国家危难的时刻。

非典”过后,演出市场逐步回归正常,长征艺术团又开始了从前的生活。这时的董军,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成立一个文化公司。因为原本挂靠在甘肃日报工会下的长征艺术团,由于缺乏资质无法参加很多项目,极大地限制了团队事业的发展,成立文化公司十分必要。从2004年到2006年,是长征艺术团转型为文化公司的筹备阶段。利用代管兰州市秦剧团的机会,董军一边通过大量组织秦腔演出来体验市场锻炼队伍,一边积蓄注册文化公司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2007年,具有独立资质的甘肃长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注册,蒋大为、邓玉华、耿莲凤……一场场名家音乐会陆续举办,各种经营活动纷至沓来,长征文化品牌的影响更大了。

2010年,甘肃长征艺术团专场演出在甘肃省委大院举行,多位甘肃省委领导同志现场观看了演出。时任甘肃省委秘书长姜信治在演出结束后,找到董军,对艺术团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鼓励。这一场演出,鼓舞了艺术团的众多成员,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长征文化的信心。

甘肃长征艺术团的主打节目《长征组歌》,我有幸观观看过两次,感受非常震撼。长征艺术团选择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业,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 看过长征艺术团演出的兰州观众张全林这样评价。

除了文化公司,董军旗下还经营着一个工程公司和一个农业公司。董军介绍,之所以要多元化经营,是因为文化公司单靠自身维持不下去。为了补贴文化公司,董军又注册了“五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今年就能盈利。

你这种事是徒劳,浪费钱,光出不进。”有人告诫董军,传播长征文化是个亏本的买卖。董军不这样看,他觉得不能只用经济眼光来判断得失,这件事,钱多钱少都得坚持。遵循这样的理念,文化公司经常免费演出。去年12月26日,董军自费10万元,请会宁乡亲看了一场高水平的红色文艺演出,反响非常好。今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演出,也是董军自掏的腰包。

有人夸赞“你这个慈善做得好”时,董军会马上纠正:“这不是慈善。这是奉献。奉献不是施舍。”董军坚定地表示:“一分钱不挣,也要上!台下一个人,也要演!政府只要提出要求,我们就为群众演出。”董军说他之所以把长征文化看得这么重,就是希望建立一种民族的信仰,在遇到危机时能有人勇敢站出来。

谈起有人对邱少云、黄继光等战斗英雄进行诋毁、侮辱、谩骂的社会现象,董军非常气愤:“现在虽然是网络时代,但亵渎英雄仍然是最下作的事情。过去我们需要英雄事迹来激励前进,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依然需要这种正能量。有的人正企图泄掉我们心中的正能量,对于这种亵渎英雄的下作行为,应该立法,从严惩处。

董军认为,在和平年代,没有信仰和突破道德底线的一些敌人依然在抹黑英雄形象。当年黄继光堵枪眼堵的不是子弹,堵的是敌人心惊胆颤;邱少云牺牲于烈火,体现了我军战士为了胜利甘于牺牲的强大精神。黄继光、邱少云的行为令敌人非常恐怖,他们是真英雄,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英雄事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

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宣传长征是普通中国人应该做的。”董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除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80场巡演,艺术团还将在兰州和会宁举办两场纪念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专场演出。董军说,明年够他忙的了。然而他还有更多的梦想: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巡演,在延安、韶山演出,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召开发布会……

传承长征精神,本身就是一场长征:有艰难险阻,有理想信仰,有拼搏奋斗,有胜利曙光。这场长征,将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同步,将与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根。(刘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