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坚守大写意的理想
在书画之乡通渭的艺术圈里,提到大写意画家王斌,几乎无人不知。平日里总是一副微笑模样的他,只要与别人一聊起来,便三句话离不开书画,滔滔不绝,神采飞扬。1954年生人的王斌画了几十年,他的大写意花鸟很受当地同行认可,一些到通渭交流的知名画家看了他的画,赞赏之余,有的还主动与他交换作品。按理讲,这样的绘画水平至少应该是省美协会员,而且二十几年前他就曾有机会加入甘肃省美协、省书协。可就因为他觉得将艺术与身份划等号是对艺术的不尊重,追名必伴随逐利,而他只想安心画画,便将机会轻易放弃了。“我觉得,一个画家最能说明他艺术水平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身份……”
直到现在,还总有人劝他,说他坚持的大写意花鸟画如今根本不受画界重视,不如先画上几年工笔,把美协会员的身份解决了再说。“我不干那样的事情,哪怕我这一生都不能加入美协,都不遗憾。要是我看重那些,二十几年前就是会员了。哈哈哈……”爽朗笑声似乎包含了王斌对别人多年来不理解的无奈,同样也有对自己“坚守”的认定。
对于王斌执着的大写意,为何要强调“坚守”?这就要提到大写意画在中国画坛近几十年的发展与位置。从中国画近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展览的参展作品来看,酣畅淋漓、洒脱超逸的大写意作品如今已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线了。“很多画画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观点:现在大写意花鸟画在全国美展中很吃亏,入选率非常低。所以,我觉得现在是大写意花鸟受冷落的时代。但选定的方向我不会轻易改变,我会用色彩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总有一天,我们民族大写意画的表现形式会重新获得艺术界和国人的重视。”
王斌的大写意花鸟内容上选择的依旧是梅花、荷花、牡丹等传统题材。他觉得,画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如何去画、去表达。画大写意花鸟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直接影响的是线条的力度和表现。王斌现在虽然一直在画牡丹,但还没有达到他理想中的境界,他理想中的牡丹是雍容华贵、艳而不俗的。艺术到了最高境界就像宗教一样,可以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把人从迷惘繁乱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就像吴昌硕画的紫藤,那些笔墨线条让人看了会非常激动,甚至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那种情绪和热情是画家通过笔墨传递出来的。可反观现在很多花鸟画家,画中太缺少对生活的热情。”王斌说他画的桃子追求的也是吴昌硕的风格,但在颜色上更加艳丽。虽然历史上很多大写意画家画的叶子都以墨为主,以呈现厚重感,但他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发现运用好色彩同样可以表现出厚重的感觉。“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同时也觉得自己追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我曾在《美术》杂志上读过一篇冯远的文章,主要的意思就是说过去人们提倡水墨至上,而现在的中国画就要从过去的淡雅复归到绚丽斑斓了。所以我觉得中国大写意画绚丽斑斓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王斌在艺术追求的选择上特立独行,在当地书画圈也是有名的“直言不讳”。他坦率地告诉记者:“通渭的画离艺术的春天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这里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他觉得通渭大部分人都照帖写字,因此对书法的认识水平高一些,而对绘画的认识则大都停留在临摹的水平。“画画一定要有创造性,有感受,有想法。”王斌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93年,通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书画展,作为重点作者的王斌展出了两幅画作和一幅书法作品。之前他的那幅人物画《元宵子夜》在通渭县展出时,很多人对于那种取自生活素材的创作表示很不理解。可等有人从北京看完展览回来却跟他说:“在通渭看了那幅画感觉不理解好在哪里,但放到中国美术馆后,忽然不一样了。因为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更多的是创作,相比起来,那些临摹的作品一下子就没有了生命力。”好作品需要用心创作,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那样才真正有生命力。“虽然不会是我们这代,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通渭会出来一些真正的好书画家。”
“平时,我就在画室里安心作画。通渭是书画之乡,经常会有一些知名的书画家来这儿交流,他们也看过我的作品,像中国美协线描研究会副秘书长徐立新、山东省美协副主席于新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画家崔进、著名画家王书侠等都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让我更有信心在大写意花鸟画的道路上用色彩探索下去。”
一天,有一位农民来到王斌的画室,在他的画前看了很久,离开的时候对王斌说了这样一句话:“站在你的画前,我感到自己年轻了!”“对于我来说,这是最珍贵和至高无上的评价,甚至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褒奖还让我感动。我想我的画带给了他阳光的心态,这都是色彩的魅力。我的画不能说多好,但确确实实打动、感染一些人,让我很欣慰。”(左二图为王斌作品,上为《春天序曲》,下为《艳冠群芳》)(记者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