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书写生态甘肃新高度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及内陆河三大流域,也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走绿色崛起之路,始终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主旋律。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直属国家林业局管辖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近年来这个保护区大熊猫的总数不断呈增加趋势。欣喜的变化背后是近年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甘肃西南部地区落地有声的政策实施,也来自于当地群众“靠山吃山”传统观念的转变。
陇南市文县铁楼乡李子坝村阳尕山社地处海拔1800多米的高寒阴湿地区,过去,因林区潮湿阴冷,当地群众除了做饭用柴,取暖需要更多的木柴。每年除了五六月份不取暖外,从秋天到次年农历四月,几乎要一直烧火取暖。每户村民一年的砍伐烧用薪柴的量几乎就要达到1.5万公斤。村民王保安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出家门,上了后山砍柴就能看见大熊猫的身影。但后来,由于山林面积逐渐缩小,珍稀动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过去,在当地农户的厨房,土灶台上总会看到1米口径的煮饭烧水大铁锅,因为没有烟筒,灶台底下不断填进去一尺长、四五公分宽的木柴,灶台上的浓烟弥漫在整个房间。这样“黑乎乎”的厨房背后,是大量的木柴消耗。当地政府统计,过去一家人一年至少要从林中砍柴1万多斤。最近10多年,随着长江上游禁止采伐树木,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实施,保护区生态明显向好,“熊猫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当地群众家的厨房。
告别随意烧柴的黑旧锅灶,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灶具和太阳能热水器。这一切根本的动力,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珍贵的邻居——野生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甘肃属于干旱少雨,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森林覆盖率只有11.33% ,荒漠化占到45%,沙化土地占到28% ,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域。今年,甘肃将继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加大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规划。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防沙治沙用沙力度,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350万亩。要实现这些目标,更需各级干部群众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