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就业难”需在转型升级中破解

01.03.2017  18:09

  《2017年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节后用工分析报告》于近日出炉。该《报告》指出,服务行业招工难度加大,第三产业缺工现象突出,而年轻人择业更看重薪酬、福利、劳动权利和职业发展前途,部分招工单位则对学历、技能、工作经验等提出更高要求,“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矛盾。(详见2月28日《兰州日报》)

  从《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2017年我市用工方面存在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短缺;其次,新兴产业的兴起,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企业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技能要求和工作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再次,绝大部分企业较为缺少普工和技能型人才,许多求职者择业观念陈旧,自谋职业,自主择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值偏高,加大了就业难度;同时,随着去产能的深化,地域性的失业风险也在累积,去产能中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停工企业职工增多、失业风险上升。预计2017年度第二、三产业依然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主体产业需求结构。第三产业占兰州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在安置就业中占主导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招聘基本上能解决缺工问题;而一些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的企业,由于经营成本上升,提薪困难,用人缺口普遍存在。

  兰州市所呈现出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现象并非本地独有,而是全国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招工季总有很大部分就业人员无法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与此相反,服务、销售、中小企业、加工制造业等用人单位使出浑身解数来招工,但总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其实早已存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象目前没有缓解的迹象,反而有继续加重的趋势。大学生多、农民工多,专业、技术型人才少,高端人才更少,人才结构不平衡的同时,大学生求职观念还没有转变,宁愿不就业也不愿先就业后择业,而普通农民工又达不到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将两者联系起来看,反映出的其实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错位。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同时显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出了问题。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相应的员工队伍却没完全准备妥当;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技能不足“上不来”,很多大学生同样能力不足“下不去”(包括一些人眼高手低不愿“下去”而更多人实际上不具备“下去”的能力)。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经济整体上的转型升级在就业市场的反应,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一方面,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有实力的企业要改变人才观,理性招聘,不能再以“廉价劳动力”的眼光来看待用工对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服务性企业也必须使自己的用工行为规范起来,保障员工的劳动权利。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就业难也会倒逼就业者提高自身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同步化,而职业教育需要扩大覆盖面,技能培训需要学校、企业深度合作。这些需求都说明,中国的教育模式需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行结构性调整。

  从总体上看,“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能继续依靠“人口红利”,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