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开透明破除信任危机

13.07.2015  03:12

    近日,一则《深圳市血液中心薪酬人均35.7万元》的消息将深圳血液中心推进舆论的漩涡中,尽管深圳卫计委紧急辟谣,但受“高薪”舆论的影响,深圳血液中心连日前来献血人数寥寥无几。血液中心库存紧张,让等待救急的手术和地贫儿陷入困境。目前,血库库存仅够几天需求,深圳二院接收了400多名地贫儿,由于血液跟不上,导致他们性命堪忧。

    为什么紧急辟谣后,还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原因是一方面这种自说自话的辟谣,很多人不愿意买账;另一方面,即使是给出的数据,很多人依然认为高过了预想标准。

    近年来,由信息不够透明而导致的社会热点事件很多,血淋淋的教训也很多。我们经常看到,在负面事件出现时,一些部门会本能地选择沉默和观望,以致错失权威信息披露的先机。其后果不但影响决策的效率,更导致不实传言甚至是恶意谣言漫天乱飞。结果,随后即使公开再多千真万确的信息,却因明显滞后,导致政府公信力大受损伤,深陷所谓塔西佗陷阱——哪怕说了真话,也难以取信于民。

    小马飞刀以为,从服务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务公开、信息透明应该是主动积极的,既然关乎公共利益,就应该“自证清白”,主动公布信息,何必等到公众普遍质疑非议时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难免会引起人们的种种不满、质疑和抨击。要知道,公众的质疑,也是一种正能量。唯有不懈的质疑,才会不断砥砺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与力度,才会在权威解疑中修复社会互信。当然,我们也承认,有的时候,人们对所有信息发布、哪怕是权威发布,一概抱持“我不相信”的态度,这使信息有效沟通、社会有效管理、危机有效防范的成本大大增加,也使信息社会的伦理规范被动摇,社会的互信基础则在谣言不断引发的集体性焦虑中被渐渐蚕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是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唯有充分的信息公开,对瞒报行为的惩戒,方能锻造政府坚实的公信力。

    透明,是保证个人和社会诚信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言,透明的最大价值,在于重建国人之间“信任”这一稀缺的资源。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