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猪价波动超200% 生猪生产年内或不再直接调控
生猪生产年内或不再直接调控
“普惠式”扶持政策正遭地方摒弃
记者 林远 江毅 北京 成都报道
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但生猪价格“寒热病”已成为了这个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经济参考报》记者最新获得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全国生猪相关价格变化的幅度超过200%,有些重点城市甚至超过300%。政府频繁出台“普惠式”扶持政策,大量投机者涌入市场是一个重要原因。记者从多位接近政策制定部门的人士处获悉,直接调控生产的“大动作”今年可能不再出台,“休克疗法”似乎成为中国生猪产业一个新思路。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这句谚语充分揭示了猪在中国的重要性。2013年中国猪肉生产和消费均超过5000万吨,中国人吃掉的猪肉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尤其在国内,猪肉更占到了所有肉类消费的七成。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寒热病”阴影挥之不去。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全国生猪均价走势经历了“三起四落”,每公斤猪肉价格最低时在9元左右,最高时则在20元一线,变化幅度超过200%;有的城市均价甚至超过30元,波动超过300%。从最能反映生猪产业利润情况的猪粮比值看,2012年至今最高时曾超过7.5,最低时接近4.5,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线。
令广大养猪人不安的是,生猪“寒热病”在今年似乎有加剧的迹象。在全国第一生猪生产大省四川,龙头企业成都巨星集团高级经济师周丽洁直呼:“行情已经没法预测了。2个多月来每公斤均价波动幅度就达4元左右,5月一度反弹接近50%,到6月又开始下探。龙头企业也无计可施,更不用说一般养殖户了。”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认为,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时,很多投资者涌入生猪养殖行业,相当一部分人对养殖业并无恒心,进出频繁,不仅造成了现在的产能过剩,也加剧了行情波动幅度。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前几年追逐“普惠式”生猪扶持政策红利的投机养殖涌入,使得价格变动极易诱发“追涨杀跌”。由于生猪养殖周期长达半年以上,供应容易出现“总体过剩和相对短缺”并存,使得“猪贱杀猪,猪少肉贵”的寒热病症反复发作。
记者接触的养殖经历超过10年以上的资深人士,均对这种投机性养殖深恶痛绝。“有些人就是冲着国家补贴来的,破坏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养殖大户愤愤不平地说,“行情好就到处抢猪,行情不好就转手卖掉猪场,有的甚至改种蘑菇。”
到底该如何使这么一个庞大产业彻底摆脱“寒热病”,当记者以为大家依然盼望得到直接扶持时,众多业内人士开出的药方却是:“休克疗法,破而后立”。
“这些年调控政策老是踩不准步点。”不少养殖户表示,在猪价极度低迷,养殖户最需要扶持的时候,政策往往还在调研制定之中。等到许多人扛不住亏损纷纷退出,猪少价涨之际,补贴又来了,吸引一批人跟风养殖,又造成供过于求,引发新一轮下跌。此外,猪肉收储和进口,也同样是对市场供应的直接干预。这几年猪价的频繁波动证明,这些政策收效甚微,但养殖业基础却受到冲击。
“实际上我们圈内同行开会讨论时,大家的共同呼声就是今年不要出台直接干预生产的措施。”成都巨星集团农牧板块负责人唐春祥表示,“索性将优胜劣汰交还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坚持下来的才是养殖业主力军。”
从地方层面来看,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往“普惠式”扶持政策正遭到摒弃。如成都市2013年的政府扶持资金还可以用于生猪圈舍新建和种猪引进,但今年的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不再允许,转为引导养殖户对生产设施更新升级。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参考报》记者也从多位接近政策制定部门的人士处获悉,直接调控生产的“大动作”,今年可能不再出台。
“休克疗法”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实际上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应该建一个权威、统一的全国生猪生产监测和发布平台,信息不对称对养猪来说是致命的。”养了10多年猪的眉山人商文彬说,“现在全国到底需要养多少猪,谁也说不清。好多部门都在统计发布,但看一通下来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不学国外,在统一信息渠道的前提下,由行业协会来协调全国的生产,需要多少猪肉,我们就养多少猪。我们也不图暴利,消费者也不担心吃天价肉。”
“国家层面关注的农民增收问题,其实可以通过金融、土地政策创新来实现。”唐春祥也建议,“公司+农户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以通过现在正进行的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优先对农村生产性土地确权颁证,解决养殖企业厂房、圈舍无法抵押融资的瓶颈,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出租、入股、分红等形式,分享养殖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今年在政策层面上显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变化,但我国生猪产业涉及养殖、流通、金融、保险、财政等多个领域,管理部门众多,“休克疗法”能否彻底治愈猪价“寒热病”,还有待时间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