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奖励无人领带来政策尴尬

17.03.2015  12:48

    去年清明期间,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葬,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举例说,去年夏天,有人为去世的母亲选择了生态葬,结果没几天又退回了补贴,认为这是不孝顺。目前雨花功德园,“三不留”的非常少,不足1%。南京每年死亡人口3.2万左右,其中近九成选择买墓地。(3月15日《现代快报》)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生态葬由陌生走向熟悉,越来越被广大人们接受,生前好好孝顺,去世后回归大江、大河、大川,以文明、健康、环保的方式追思故人也是新时代的风气。

    如今在南京生态葬还不足1%,近九成的人还是选择墓地也说明了,生态葬还有许多路要走。去年清明期间,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形式的,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但是一年下来,全市符合生态葬补贴条件的共有261户,只有36户来领取了1000元,其中还有领后退回者,怕说闲话也证明了移风易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年前,民政部提出,要鼓励生态安葬,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骨灰撒海、树葬等生态安葬活动,对不保留骨灰的实行免费海葬、撒散等生态化安葬,并对其家属奖励,引导群众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等。当时,就有专家指出,奖励性的措施不宜开展,因为这种奖励有着“穷人专供”的嫌疑——只有葬不起的穷人,才会因为奖励选择生态葬。如今南京生态葬奖励实施一年,所展示的效果,恰恰是印证了这一点。

    生态葬奖励无人领带来政策尴尬,也证明了一个道理,生态葬的实施更需要自上而下。事实上,在国外也是由此推行下来的,当富人、穷人们对生态葬倍加推崇之时,生态葬无疑就成为了时尚与流行的选择,最关键的是打破了葬不起与穷人的嫌疑,去除了低下的标签。

    其实,关于这一点常识,已经有很多官员认识到了。比如,2012年,在南京市举办的民主评议殡葬行业的大会上,让现场观众的掌声最持久的是对一位网友“生态葬能否率先垂范”的回答:南京市民政局局长陈学荣等台上7位市民政局和市殡葬处领导全面表态,自己百年后将义无反顾选择生态葬式。当施行者对推行的政策亲自率范了,人们自然也就乐于接受了。南京生态葬走在全国前列,很大原因就是来自实施者的身体力行。

    总的说来,生态葬更多的停留在每年的清明时节,在平时关注的太少,也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社会名流与高官的身体力行。无可讳言,理性的普及,必须先形成热点话题,经过人们的充分讨论,它才有可能走向公众。

    由此来说,笔者期待更多的官员和社会名流们能够主动表态支持生态葬,并身体力行去倡导,如此之下,破除我国落后的丧葬方式也就会显得容易与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