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不妨从“治水”和“治气”开始
作者:天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助力医改、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部署推进生态环保养老服务等重大工程建设,以调结构促发展、推升级;听取政策措施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的,今明两年需要抓紧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实施大气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动改善生态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在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已经取消了GDP选项,而是把生态和民生作为重点考核项目。
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在今天如此牵动人心?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众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发展思路,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到了影响百姓健康生活、生命安全的程度。当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到一起,就让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自然要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甚至是某个时间段内的工作中心。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所以不但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可能会持续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必须有所侧重,优先和重点解决那些突出的,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的,对百姓生产和生活影响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这次国务院会议上,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那就是把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作为了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重中之重。
最近几年,每到冬春季节,不管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是偏远的小城镇,都受到雾霾的持续困扰,网友和公众在各种吐槽的背后,更多的还是无奈和不满。而因为雾霾天气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是雾霾多发和肺癌多发之间的联想,都让公众心怀焦虑,忧在心头。因此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再也拖延不起,耽搁不起。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北京把一些重工业企业外迁,比如河北对一些高污染钢铁厂的坚决关停等等。但是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而多样,除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城市工地的扬尘,路边的烧烤摊也同样是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
这也就意味着,大气污染的治理,从根本上说一个发展理念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放弃原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改走“精耕细作”式的经济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必须放弃原来为了发展不顾环境污染,不顾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甚至说宁可发展慢一些,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而这其中,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企业、个人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这实际上就构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阻力,所以需要国家在法律、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同时加大执法整治力度,不留余地,不留死角。
水污染的治理也是一样的道理,“癌症村”的报道,“请环保局长游泳”的喧嚣,都在告诉我们水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在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不但涉及到关停一些污染企业,而且还要做好粮农、菜农、畜牧养殖等等的规范和治理工作,比如提倡农民少用化肥和农药,比如对畜禽养殖废物废水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等等,这同样涉及到改变生产模式和发展理念的问题。
所以说到底,要想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执法力度;二是改变经济发展理念,真正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