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家园 共享绿色成果——庆阳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综述

28.09.2014  12:59

    庆阳市宁县盘克镇地处子午岭边缘,这里的农民从2006年开始,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率先发展起了苗林产业,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那时起,盘克镇老百姓的耕种模式也开始由农业转向林业。

    盘克镇的发展模式只是庆阳生态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开始,庆阳在宜林荒山每年发展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计划到2020年发展到700万亩,提升森林覆盖率9.8%,相当于再造一个子午岭。同时,通过实施苗林结合培育,有效遏制了塬面萎缩的趋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塬面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区域生态和粮食安全,达到了固沟保塬的效果,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至此,“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和固沟保塬工程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性生态工程。

    以“两大工程”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群众福祉,关乎发展全局。庆阳地处内陆腹地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地貌类型多样。近20年,石油和煤炭开采、城镇发展以及居民住宅的兴建,使庆阳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峰区火巷沟、清水沟等多条沟道的侵蚀已威胁到市区生态环境安全;宁县和盛镇址因水土流失的危害而被迫搬迁;董志塬区水土流失严重,塬面萎缩加剧,直接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严重制约了庆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庆阳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和固沟保塬两大工程为总抓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类推进生态保护区、重点开发区、人居环境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从2013年后季开始,庆阳将历时7年造林700万亩,使庆阳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达到国家生态市的标准。固沟保塬工程规划到2030年董志塬区塬面萎缩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调控,农业和农村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逐渐步入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促生态建设

    庆阳林业用地面积207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9%,森林覆盖率仅为25%,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脆弱。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依据庆阳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把全市划分为三大区块,开展不同形式的苗林培育活动,即北部丘陵沟壑区,以荒山造林为主,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减轻风沙危害,遏制沙化扩展;中部及西南部残塬沟壑区,以荒山造林兼种苗培育为主,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强油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强度;东部子午岭林缘区,以种苗培育为主,加大特色苗木和优良乡土树种培育力度,实施规模发展,形成独有的品牌和特色。

    今年,合水县苗林结合培育任务由32个造林专业队承包栽植,进度快、质量高,集中连片栽植6.16万亩;庆城县15万亩苗林结合培育任务,其中的10万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由专业队承包栽植完成。这是庆阳在苗林结合培育过程中,创新形式,鼓励群众大胆探索,初步形成的“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和农民自主经营培育”四种模式,大大提高了苗林结合培育水平。

    据了解,庆阳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开展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可消化当地群众各类苗木4.5亿株,增加农民种苗收入1.5亿元以上,群众通过参与苗林结合培育栽植管护,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2亿元以上。全市如果利用700万亩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预计7年后苗木收入可达69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农户发展苗林结合培育,就相当拥有了“绿色银行”,既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了在宜林荒山发展苗林产业,庆阳还根据董志塬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水土流失规律、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布局等实际情况,在董志塬区建成“塬面径流调控、坡面生态治理、沟道水沙集蓄”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固沟保塬生态工程,使之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立体防治体系。在具体实施措施的配置上坚持工程、生物和水保耕作措施相结合,不同区域各有侧重的原则对位配置,形成点、线、面结合,片、网、带配套的综合防治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庆阳树立了“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人与自热和谐”的基本理念,明确以小流域为单位,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技术路线。

    生态建设初显成果

    金秋九月,董志塬上层林尽染,满目苍翠,经过一年的努力,庆阳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庆阳共完成苗林结合培育113.01万亩,占任务100万亩的113.%,消化当地农户苗木7亿株左右,为农民创收2.4亿元。其中,建成万亩以上工程19处22.14万亩,五千亩以上工程22处16.79万亩,三千亩以上工程36处14.31万亩,千亩以上工程93处18.6万亩,规模造林面积达到了71.84万亩,占完成面积的65.6%。

    作为一项建设难度大、周期长的固沟保塬生态工程,庆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广泛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截止今年7月底,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70.5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44.09%,其中建成梯、条田630.34万亩,营造水保林3970.71平方公里,人工种草1750.3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347.25平方公里,建成各类小型水保拦蓄工程21.81万处(座)。初步解决了局部地区群众人畜饮水问题,改善了塬区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保证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近两年来,庆阳固沟保塬工程累计投资8.7亿元,建设梯田80万亩、流域治理960平方公里,50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市区南区雨洪集蓄保塬生态工程进展顺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北部山区、中南部原边咀梢“一户两场四窖”工程成效明显。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控制了塬面萎缩。

    目前,庆阳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规划》也上报国家发改委。逐渐完善的工作机构和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为固沟保塬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庆阳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