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向好 甘肃野生大熊猫频繁下山“做客”

21.12.2015  11:10

    新华社兰州12月19日电(记者 张钦)今年以来,甘肃省东南部密林中的野生大熊猫很不“安分”,频繁下山进村“做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见诸媒体的甘肃“熊猫下山”,就有5次。

    最近一次是在11月27日,甘南州舟曲县的一位村民碰到了一只趴在树上“呦呦”叫的野生大熊猫,后来被证实,这只大熊猫还是一只尚未断奶的“小宝宝”。在这只大熊猫幼崽所在的甘肃省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今年附近村民已经遇到野生大熊猫下山3次了。最萌的一次是在5月28日,一只野生大熊猫走进陇南市武都区一个村子,不仅吃了吃地里的草莓,还尝了尝绿油油的麦苗。

    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二大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要知道,过去即使是自然保护区里的工作人员,工作一辈子,也未必见过野生大熊猫的真容。

    那么,在甘肃省东南部,熊猫为何频繁下山呢?

    与四川、陕西交界的甘肃省东南部,属于长江上游,山高林密,气候暖凉,自古以来就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根据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甘肃省东南部栖息着132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的7.08%。

    “大熊猫下山,是有着舌尖上的诱惑的。”甘肃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技术负责人、天水师范学院教授李晓鸿认为,栖息在甘肃的野生大熊猫多次下山做客、“卖萌”,集中发生在冬春两季。很有可能是冬春两季海拔较高的山区竹子相对夏秋两季少了,而海拔较低的地区竹子资源还比较丰富,气温低了,大熊猫自然也往低处走。

    李晓鸿认为,熊猫下山,同样也是生态向好、保护得力的结果。

    最近10多年,随着长江上游禁止采伐树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明显向好。

    54岁的王根成是生活在陇南市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的大熊猫“邻居”,也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的一名护林员。做了20多年护林员的他,过去看见一团大熊猫粪便就很兴奋。现在他每年都会在密林中看到好几次大熊猫。

    今年10月,王根成带着记者走进草河坝村的大熊猫“故乡”,白水江保护区内的一片原始森林,一路上见到浓绿的草甸、奔流的河水和五彩的森林。林木稠密,林下昏暗,踩着松软的泥土和腐烂的草木,一丛丛箭竹非常茂密,有些巨石上布满见证生态向好的红褐色“地衣”。“地衣”是生态向好的晴雨表。据甘肃省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监测,保护区内地衣分布已从海拔1600米以上扩大到海拔1400米以上。

    同时,甘肃省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大。10多年前,甘肃省只有两个以大熊猫为“伞护种”的自然保护区,现在增加到7个。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大熊猫保护科工程师蒋震说,这意味着,全省所有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全部划入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高于全国66.8%的大熊猫栖息地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水平。

    此外,曾经苦守山林的人们,现在外出务工、做生意,或在家种茶发展绿色经济,对山林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昔日“家家砍柴,人人采药”,现在“村村都有护林队”。

    不过,还有学者、专家表示,随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大熊猫的家还需要“扩容”,亟待把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的潜在栖息地保护好。甘肃省7个有大熊猫栖息的自然保护区中,有的还是孤岛,为大熊猫们打通通婚、串亲的“生态廊道”已经比较迫切。(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