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儿更幸福背后是沉重的民生负担

26.05.2015  03:27

    在传统观念里,更多的中国家庭想生儿子。不过,近日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2015第二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在过去几年时间内,通过对国内10个地级市的4309个家庭采样后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而且所在城市的住房价格加剧了这一影响。

    “生女儿更幸福”,在没有这个调查之前,这一论断在民间就已经深得人心。兰州人早就说过,生儿子是名,生女儿是福,现在有了这一调查,这一论断,必定会获得更广泛的心理认同。但,如果你分析每一个家庭幸福与否,实际上都各有各的缘由,也就是说,到底生男好还是生女好,其实是一个家庭问题,更多时候,人们也就是如此说说,但未必真的就是生育观念的集体进步,更非是普遍扭转了千百年以来“重男轻女”的传统心理。

    更多时候,“生女儿更幸福”,更多像是对生男孩者的一种调侃,对生女儿者的一种安慰。其实这些都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必须看到这一调查背后全民所共有的、沉重的民生负担——也许这才是这一调查结果真正的价值所在。

    囿于传统观念,加之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实际,在当年轻人组织家庭的过程中,男方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特别是经济上的责任。而这一责任的沉重,很难让一个年轻人在走上社会的短短几年中独自去承担,一场婚姻,一个新家庭的建设,必须依赖父母多年甚至一生的经济积累。特别是高房价的压力之下,为了儿女成婚,父母这一辈往往会因此返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生女是招商行,生儿是建设银行之所指。看懂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所谓“生女更幸福”,不过是一种侥幸和一种安慰。因为,在普遍的生存压力之下,不管生儿生女,哪个家庭都一样面临着同样昂贵的生育成本、教育成本以及家庭建设成本。别管将来当丈人丈母还是当公公婆婆,你想逃也逃不了。

    去年年底有数据显示,自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来,全国提出申请的人只有70多万,与预期每年将增加超过200万个新生儿生育潮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主要还是指向了多生育一个孩子所面临的高生活成本压力。

    杜甫看到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有感而发写下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形象反映了战乱给当时人们造成的心灵伤害之深。在讲求男女平等的今天,生男好还是生女好本不该成为讨论的话题,现在成了社会研究的课题,其实也同样说明了一定的民生艰难。所以,不管生男生女,不妨碍我们一起祈盼:架在每一个人头顶的高昂的房价、高昂的教育、医疗及其他生活成本能低一些再一低些!蔡宁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