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脱贫车间”开进农家院
“脱贫车间”外景(刘海天 摄)
有一种扶贫的方式,叫易地扶贫搬迁。几年前,甘谷县古坡镇有个村子发生了泥石流灾害,村庄毁损严重。于是,一些村民被迁移到临近的沟门村进行安置居住。新房子宽敞漂亮,成了受灾群众的温暖新家。
光是搬家,当然解决不了贫困问题,关键还得有产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沟门村第一书记王海波用尽了心思。他是县扶贫办派驻村里的干部,要在这里工作至少一年,直到群众全部脱贫。扶贫办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专业部门,各项工作都需要起到标杆和表率作用,这给王海波带来了很大压力。他担心自己做不好,会给单位抹黑,因此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工作。
王海波介绍,目前村里的扶贫产业主要有冷水鱼养殖、“架豆王(一种豆角)”冷库储藏、精准脱贫就业车间、扶贫超市等几个。其中,精准脱贫就业车间是当前最重要的扶贫产业项目,寄托着很多群众的致富梦想。
这个车间,位于沟门村的两户农家院里,厂房是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房屋改造的。改造很简单,把院子罩上透光顶棚就成了。房屋土地由村里向村民租用解决,设备和培训则由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解决。
沟门村偏远、闭塞,村里基础条件差,部分群众致富门路少且缺乏进取精神。要破解这一困境,就要让群众发展创业的思想“活”起来,让增收致富的门路“宽”起来。
王海波在镇里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联系腾达学校校长张维林,引进投建了“精准脱贫就业车间”项目,为村里的妇女们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的机会。“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误,增收、脱贫、致富有保障。”王海波这样总结“脱贫车间”项目对群众的有利之处。
目前,车间已正式生产运行,主要承担制衣工作。车间有电动缝纫设备24台,可提供48个就业岗位,预计每位职工可年收入2万元左右。
针对沟门村因位置偏远、信息闭塞而产生的农产品无销售渠道难题,王海波多次和张维林对接,准备采取“扶贫超市”的模式来帮扶贫困户——无偿帮助签约贫困户在实体超市销售农产品,消费者扫码付费的货款直接转到贫困户的微信钱包里。贫困户足不出户发货、坐在家里收钱,既得实惠又享便利。
下一步,王海波打算联系张维林对村民进行汽车坐垫手工编织技能的培训,让贫困户在家就能靠编织挣钱。这个项目比制衣更受群众欢迎,因为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
申君明书记检查扶贫工作(刘海天 摄)
5月15日,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到沟门村检查工作,看到扶贫车间很高兴。他亲切看望了正在工作的村民们,关心地询问她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工作感受。申书记告诫扶贫干部们,扶贫不能只靠一个项目,除了扶贫车间还要发展其他的产业项目,这样脱贫才能更可靠。
对于村里的扶贫工作,申书记给予了肯定和信任。询问了工作情况后,申书记叮嘱王海波要发挥扶贫干部的优势,帮助做好镇里其他一些村的工作。王海波憨笑着接受了新的任务。
傍晚,王海波决定搭车回县城,把长长的头发理一下。村里没有理发店,没有洗澡设备,宿舍又紧挨着公路,扶贫工作的确艰苦。但王海波说,只要扶贫工作有进展、群众致富有希望,苦可以变乐。
生活中有“削发明志”的说法,为了一个心愿去理发,希望心愿能够达成。王海波的心愿,是到了年底所有群众都能顺利脱贫。至于明年的工作,他还没有多想。“可能是巩固脱贫成果”,王海波望了一眼桌子上自己吃剩了一口的干馒头,继续在电脑上写他的“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