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扶贫车间”帮助农民实现“三不误”

15.05.2018  10:11

天水市领导为“扶贫车间”揭牌(刘海天 摄)

人民网甘谷5月15日电   (刘海天)甘肃省甘谷县是个让人联想起“甘甜”的地方,但是这里也有生活贫困的群众。最近,在县里的大庄镇大庄村出了一件大事,有望改变这里的贫困状况——“扶贫车间”成立了。

扶贫车间”内景(刘海天 摄)

说到车间,人们容易想起工厂,想起城市。这是一种固化了的思维,符合以前的社会常识,却不符合以后的社会方向。伟大的祖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许多人尚未觉察到——东部产业在向西部转移,城市产业在向乡村转移,“扶贫车间”的出现反映的就是这种历史性变革。

扶贫车间”外景(刘海天 摄)

扶贫车间”的全称是“甘谷县脱贫攻坚扶贫车间”,由回乡创业的甘谷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甘谷县腾达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维林创建。5月14日上午,“扶贫车间”揭牌仪式在大庄村车间举行。天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蒲军,天水市扶贫办主任杨保珍等为“扶贫车间”揭牌,甘谷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健,甘谷县委副书记任佩光等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现场(刘海天 摄)

吴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扶贫车间”的意义,认为这不仅是甘谷县社会力量助推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更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吴健表示,揭牌仪式标志着“扶贫车间”建设在甘谷正式启动了。甘谷县将积极探索以工业化的方式推动精准脱贫,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山区创办“扶贫车间”,既节约企业投资成本,又给贫困群众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解决了贫困群众养家与务工不能兼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企业降低成本、农户增加收入的双赢路子。

吴健介绍,甘谷县委、县政府下一阶段将结合“三变”改革,将“扶贫车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开。

任佩光介绍,推开“扶贫车间”建设将有步骤地进行,争取在每个乡镇优选一个村进行试点,依据试点情况进行推广。他并表示,建设“扶贫车间”是第一步,下一步将帮助企业加强产品的文化创意设计,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扶贫效果。

张维林发表致辞(刘海天 摄)

扶贫车间”的创建者张维林,是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他在江苏奋斗多年,却始终惦记着大山深处的乡亲们。这次他回乡创业,为的是要回报社会、振兴家乡、帮扶群众。他把本来准备建设腾达大厦的资金,用来建设“扶贫车间”,把乡亲们的发展放在了个人心愿的前边。为此,他采取各种方式鼓励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比如自古以来学徒常要交学费,“扶贫车间”却不但不用交钱还能领20—30元钱。张维林介绍,这关键是要鼓励群众,在培训阶段建立自信心,扶贫先扶志。

张维林在揭牌仪式上介绍,“扶贫车间”是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贫困村,由乡村两级负责提供场地,由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投入设备,提供原材料,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贫困户进行简单易学的,如缝纫、编织类技能培训而建成。类似的“扶贫车间”,全县还有3个,另有10多个“扶贫车间”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已达460万元。车间可以为贫困户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了照顾家庭、干农活与上班挣钱“三不误”,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脱贫手段。

“扶贫车间”生产主任王金莲介绍,车间带动就业的效果明显。截至目前,车间已经培训了190多名员工,46人作为熟练工人已经正式上岗,每月能拿到1600元至1800元。这对于原本赋闲在家的妇女们,不仅是个经济收入,而且是个精神激励。关键是不用出村打工,能够同时照顾家庭,妇女们上午和下午上班,中午还能去给娃做饭,工作生活都不耽误。

罗艳霞是个年轻女工,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经过培训后上岗的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她介绍,车间进行的制衣工作是按计件发工资,返修也不扣钱。她现在虽然挣得不算太多,但是有信心越做越好越挣越多。

长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历练,张维林头脑灵活。他的“扶贫车间”不只有固定上班时间的制衣工作,还有不用上班的编织工作。他把一个汽车坐垫的编织工作分成七步,由不同的女工分别完成,他把这个模式称为“共享扶贫”。女工们在家就能编织,有时间多编,没时间少编,时间可以灵活掌握,不耽误照顾家庭。

这样的“共享扶贫”,堪称是“小康流水线、扶贫梦工场、致富连环计”。这不但与张维林的公益爱心分不开,也与他的灵活思维分不开。张维林介绍,“扶贫车间”不仅是为了生产服装,还要培训优秀技工,服务于整个甘肃乃至大西北的产业转移。培训“大国工匠”是他长期的追求,他说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他愿意为了这个伟大事业而倾尽全力。

甘谷是华夏第一县,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从字面上理解,甘谷的意思既可以是“甘甜的谷地”,也可以是“甘甜的谷穗”。张维林等优秀的企业家,就像是“甘甜的谷地”里出产的“甘甜谷穗”,依靠甘谷的营养长成,又回报于甘谷这片土地。

这样的甘谷人越多,甘谷就会越甘美。这样的中国人越多,中国就会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