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校科研平台向社会开放 服务地方发展(图)

10.06.2015  19:22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丁光明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

   中国甘肃网6月10日讯 (本网记者 杨亚楠 祝彦军 赵凌艺)今天上午,甘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兰州召开,现场邀请到省教育厅副巡视员丁光明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出台政策性《意见》 鼓励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据丁光明介绍,2013年4月,甘肃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支持高校深化产学研结合更好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支持高校技术开发机构直接进入企业,要求高校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允许和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前提下在职创业、在企业兼职兼薪等。

  随后,我省又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激发了教职工投身产学研结合、干事创业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省高校教职工共创办企业228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64亿元。目前全省每年开发的300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中,有60%以上是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不同方式合作开发的。

   印发高校科研平台信息手册 加强校企紧密联系

  据丁光明介绍,2015年3月底,省教育厅下发《关于采集高校平台资源构建开放共享机制的通知》,4月初召开了高校推进创新驱动、服务地方发展座谈会,5月底完成了开放平台信息手册的编写印刷工作。

  据了解,《甘肃高校科研平台向社会开放信息手册》已向全省大中型企业都邮寄了信息手册,下一步也将考虑向小微企业邮寄,使他们全面掌握有关开放信息。另外,在省教育厅官方网站上,将长期挂载有关信息,有兴趣的单位和个人均可随时查阅。

   开放高校科研平台 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丁光明介绍说,兰州大学目前已开放科研基地40个,将绝大多数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全部开放,详细罗列了服务项目并注明各项联系人;西北师范大学开放科研基地30个,兰州理工大学开放21个,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将自身实力最强的绿色镀膜、道路桥梁、生物技术、旱作农业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体现出我省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种类多 科研平台特点鲜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类型主要有: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如兰州交通大学范多旺创办大成科技公司),合伙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参与管理(直接担任管理职务等),担任顾问(法律顾问、技术顾问等),联合研发(双向交流、协同合作等),技术培训(工人培训、工厂实习等),以及其他方式。

  据悉,本次向社会开放的科研平台,具有实力强、领域广、数量多等特点。共征集到28所高校266个开放平台,其中包括国家级8个、部委级31个、省厅级139个、校级88个。截止目前,全省高校共有国家级科研基地13个,开放8个,占比61.5%;共有部委级科研基地49个,开放31个,占比63.3%;共有省厅级科研基地190个,开放139个,占比73.2%。总体来看,全省高校将70.6%的省厅级以上科研平台对社会开放,涵盖理、工、农、医、法、商、文等各个领域,与省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高度契合,基本上都是各个高校实力最强、特色最鲜明、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专业。

  科研平台提供服务,将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